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石川啄木写诗矫情? 可能是你不了解他的悲剧人生

2018年08月18日 0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最近,已故诗人石川啄木的诗集在网上受到关注,有人觉得他诗风细腻,也有读者“嫌弃”他的作品有点儿“矫情”,很有些无病呻吟的意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诗风如此,是因为石川啄木拥有一段颇为悲惨的人生经历。

早年出版的《石川啄木诗歌集》至今评分仍旧很高。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早年出版的《石川啄木诗歌集》至今评分仍旧很高。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石川啄木何许人也?

  石川啄木出生于1886年,是日本著名的歌人、诗人、评论家。原名石川一,石川啄木是他的笔名,并以此传世。

  对喜爱诗歌的人来说,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05年,石川啄木发表第一部诗集《憧憬》,被誉为少年诗人。

  石川啄木的创作,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开创了日本短歌的新时代:他用现代口语来写短歌,在形式上也有创新,创造出二十一个音三行的独特格式。由于歌词新颖、意象生动,而一举成名。

  他擅长用诗句记录生活场景,从这些诗歌中,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和生活的关联,某种程度上讲,石川啄木的诗就是自己的人生日记。

石川啄木的作品。

石川啄木的作品。

  偏向“两极化”的评价

  对石川啄木的诗,一部分人给出了不错的评价。在豆瓣上,有网友写下阅读感受:“‘有一天忽然忘了在生病,试学着牛叫——当妻子没在家的时候。’读到这里真的觉得石川是个可爱的人儿呐。”

  “‘对着大海独自一人,预备哭上七八天,这样走出了家门。’这些句子,他写得很真诚,特别能感染人。”另一位读完石川啄木诗集的网友则觉得,平实的语言、随手拈来的比喻,有时候比精雕细琢的东西更好。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石川啄木的诗没有那么好。很多句子就像“写一行、敲回车”那样简单,描写内容琐碎,还有些“矫情”。有人打趣他,有些像“男版林黛玉”。

  比如,他的诗句“那日晚上我想写一封 / 谁看见都会 / 怀念我的长信。”有读者说,这是毫无内涵的“无病呻吟”;再如,“交换了很长的接吻后分别了/深夜的街上/远远的失了火。”也有读者评价为“不知所云”。

有读者对石川啄木的诗作给出比较高的评价。

有读者对石川啄木的诗作给出比较高的评价。

  “颓丧青年石川啄木的忧郁日常,有时也会被这种无病呻吟戳中。他日复一日吟出几百上千首短歌,连读的人也疲倦了,厌烦了,悲伤了,他自己却还是逃不脱。真是个孩子。”有读者如是评价道。

  窘迫又“悲剧”的人生历程

  的确,石川啄木的诗有缺点,比如有些内容过于私人化,主题重复,常常写到眼泪、悲伤、故乡……难免令人审美疲劳。但这跟他可以称为“悲剧”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关联。

  石川啄木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除了高高兴兴读完小学之外,余下的日子实在太不顺利,中学没读完就退学。他当过小学代课老师、记者……三次去东京闯荡,想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但身上的债务也越来越多——他不会精打细算,是大正文坛的“借钱大王”。

  窘迫的境况之中,他的儿子夭折了,妻女、母亲相继患病,石川啄木无能为力,只能将苦闷复杂的心情诉诸诗歌。

另外一些读者对石川啄木的诗歌,评价不高

另外一些读者对石川啄木的诗歌,评价不高

  有一篇文章说,他的人生过得悲惨,和个性有关。比如会抛妻弃子不顾老母赴异地,但意志不坚,无法发愤图强,一有钱就放浪形骸,没钱就搭着电车到处晃荡。等一家人在东京团聚后,金钱之外,家庭婆媳种种又压的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后来,石川啄木患上了慢性腹膜炎和肺炎,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去世的时候,只有27岁。虽然生活过的艰难,但石川啄木的短歌却越写越好,这似乎成了他逃脱人间悲惨的途径。

  于生活中淬炼而成的诗句

  据统计,二十四岁之后,短短两年之间,石川啄木出版了毕生代表作《一握之砂》与《悲伤的玩具》,共七百四十四首。于生活中淬炼出的诗句,开始广泛流传。

有网友正在读的石川啄木诗歌集

有网友正在读的石川啄木诗歌集

  就风格而言,石川啄木的诗歌时而节制雅静,时而肆意热情,诗人那颗灼热、敏感、痛楚的不同心境跃然纸上;就内容而言,短小清新,独辟蹊径,因充满深刻的个人印记和况味而出名。

  说起诗歌,现在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反驳它所处的小众境地,爱它的人甘之如饴,不感兴趣的人容易弃之如敝履。石川啄木的作品,大概也不会例外。

  不过,诗人里所说过,正如石川啄木的观点,“诗是可以吃的日常的小菜”,生活中处处有诗意,只是缺少发现,“不管诗歌在当下到底是什么位置,不管大众如何看待诗歌,真正优秀的诗歌都会引领我们上升。”(完)

【编辑:陈海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