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支笔写尽俗世 贾平凹的小说世界为何这般“残酷”

2018年11月08日 15: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贾平凹:作家不能专门做散文家 写作背后应该有大政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8日电 题:一支笔写尽俗世 贾平凹的小说世界为何这般“残酷”

  记者 上官云

  北京,深秋。11月初,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里,贾平凹端坐在桌前,安静聆听评论家、作家们的发言。因为“著名作家”的身份和作品的高产、畅销,他时不时就得在这样的场合亮个相。

资料图:著名作家贾平凹。<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崔楠 摄

资料图:著名作家贾平凹。中新社发 崔楠 摄

  有人称,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符号。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当年也经历过多次退稿;很多人不知道,虽以小说著称,却也有人夸他散文写得更好。在几十年中,贾平凹用一支笔,几乎写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

  大学“搞创作” 多次遭遇退稿

  贾平凹的童年、少年时代,过得不是太顺利。

  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生活就教会了他什么叫“磨难”。由于受到父亲的一点儿牵连,招工、招兵都没他的份,好不容易才捞到一个上大学的机会。

  那时,贾平凹没啥存在感,就是爱看书,爱写东西。他曾经说,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所以开始搞创作,“也没人教你,就是慢慢摸索,凭志趣来学习”。

图片来源:《朗读者》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朗读者》视频截图

  稿子源源不断给人家投过去,然后又源源不断被退回来。他没气馁。把退稿信贴在宿舍架子床旁边,当作一种激励。

  有那么一回,作品发表了。他跑去买报纸,结果卖报纸的开始不愿意卖,以为是要拿回去包辣子面。贾平凹回忆道:“我又不好意思说,那上面有我的文章”。

  心情自然是好的。捧着报纸回学校的路上,贾平凹觉着所有人都对自己笑,还一个人坐在校园树林里,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

  “就像跑赛跑一样,开头刚一起跑,给你掌声或嘘声,都不在意。”他一度这么形容那股子高兴劲儿,“你只能是无限往前跑,不停地跑,到最后,获得了掌声才是真正的掌声”。

  “陕军东征”与《废都》

  带着对文学的憧憬,贾平凹大学毕业了。

  他先当了几年文学编辑,一边看别人的稿子,一边写自己的东西。随着《满月儿》《果林里》的发表,“贾平凹”这个名字终于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商业化大潮来袭,“下海”是当时很响亮的词汇。也是在那个时候,“陕军东征”的文学现象出现了:高建群有《最后一个匈奴》,陈忠实写了《白鹿原》,贾平凹创作出《废都》,引发人们阅读长篇小说的热潮。

图片来源:《朗读者》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朗读者》视频截图

  《废都》存在争议,有人评价它为当代《红楼梦》,有人说它“涉黄”。但也确实很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甚至评价过,如果不是因为有盗版的因素,它应该是中国销量最大的小说之一。

  贾平凹似乎并没有因为《废都》受挫。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创作触角更大幅度延展开来,写出了《病相报告》《秦腔》《白夜》等小说,读者也因此认识了胡方、江岚和农民刘高兴们。

  他还相继拿下了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当年被退稿的小青年,终于成为了大作家。

  心底仍喜欢散文

  小说受关注不假,实际上,有不少人更欣赏贾平凹的散文。他也不否认这一点,“曾有人说我的散文比小说好,当时我不服气”。

资料图:在贾平凹新书的发布会上,主办方以实体书与电子书同时发布的方式展示新书风采。<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崔楠 摄

资料图:在贾平凹新书的发布会上,主办方以实体书与电子书同时发布的方式展示新书风采。中新社发 崔楠 摄

  为此,贾平凹曾有些赌气似的暂时放弃写散文,专门跑去写小说。这是他后来散文写得少的原因之一。不过,他说,在心底,自己仍然喜欢散文,“因为我觉得写散文特别自在”。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写读书,《静虚村记》记录的就是生活琐事和感受。偶尔也会幽默地讲几个段子。他觉得,散文就是很自然、很质朴地把事情说清楚。

  平实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朗读者》里,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诵了贾平凹的作品《写给母亲》,不过几分钟时间,台下观众已经潸然泪下。

  他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上市两年来,累计发行数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读者老去了,现在的年轻读者依然喜欢。贾平凹说,也许是因为生命里基本的东西不变,爱不变,探求不变。年轻时候做的梦都是一样的。

贾平凹的一些作品。图片来源:《朗读者》视频截图

贾平凹的一些作品。图片来源:《朗读者》视频截图

  被问到小说、散文的区别时,贾平凹不愿把二者分得太清楚。也不主张专门做散文家,“如果专门写抒情散文,你一生有多少情要抒?最后就变成矫情、假情”。

  在他心目中,不管小说还是散文,背后要有天地人心,就是张载所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大的东西”。

  什么才是好作品?

  有一句老话“你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贾平凹生于陕西省商洛市,秦岭就似乎成了他写作的一个“宿命”,以此为底色,描述了俗世中的人和事。

  有人说,不太喜欢贾平凹的书,觉着写来写去都跳不出早期那种“乡土文学”的框框;也有人说贾平凹写的东西耐读、戳人心,从《秦腔》到《祭父》,全是生活的痕迹,真实到近乎残酷。

资料图:贾平凹的新书《带灯》在北京举行发布会。<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崔楠 摄

资料图:贾平凹的新书《带灯》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中新社发 崔楠 摄

  三十多岁和七十多岁毕竟不同,所有的人生经历都会跟着岁月慢慢沉淀,渗透到文章里。回忆起当年,贾平凹也常会觉着,这没写好,那没写好。

  他说,好的作品起码要经过50年还有人阅读,才算及格,才称得上是作家。对照这个观点,自己也是极其一般的,“这不是自谦。我一直在怀疑自己。就写了这么点东西,到现在还有名声,这是不是真的?”

  想着想着,心中有时还多了一种悲凉的情绪。

  “怀疑自己”的贾平凹会继续写下去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毕竟他曾不止一次这样说过,“让我退休还没什么,但如果宣布不准我写作,我会特别痛苦”。(完)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