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口述历史:南怀瑾著作权案背后的“家春秋”

2018年11月12日 14:34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南怀瑾著作权案背后的“家春秋”

  前不久,历时4年之久的南怀瑾巨额著作权纠纷案落下帷幕。上海高院作出二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被告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南小舜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136.39万元”,驳回反诉方老古公司主张的“确认南怀瑾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归该公司所有”请求,驳回南小舜遗嘱继承人南品仁的全部诉讼请求。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南怀瑾教郭姮妟写书法。郭姮妟供图  

  判决一出,老古公司即发声明:南怀瑾生前著作权专属老古。这引发了网友的质疑:老古公司的“掌门人”郭姮妟同南怀瑾并无血缘关系,凭什么拥有其著作权?且法院在判决中并未提及南怀瑾著作权究竟归谁,老古公司的声明是否又将引发纠纷?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联系到郭姮妟,她所口述的30多年历史或是南怀瑾生前的一部“家春秋”。

  1980年,南怀瑾在台湾创办老古公司,公司成立两年后,南怀瑾与当时年仅8岁的郭姮妟相识。

  郭姮妟回忆,南怀瑾一米六上下,一双笑眼。“当时并不知道他那么有名,只是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围着他说笑,显然他就是中心。”南怀瑾以郭姮妟母亲李素美、舅舅李傅洪老师的身份走进郭姮妟的家庭。

  郭姮妟没想到,原本只限于师生的交集会越走越远,竟延续了近30年的时光,时至今日,印记依然深刻。

  1985年,南怀瑾同郭家一同迁往美国华盛顿,住在兰溪行馆,当时南怀瑾67岁,郭姮妟和弟弟郭彧嘉称他为“南爷爷”。郭家人从此在生活上与南怀瑾密不可分。他出生江浙一带,却尤偏爱重口味的辣食,于是家里的饭桌也渐渐换了口味,一家人的口味也随之而改。在郭家姐弟的印象里,南爷爷还喜欢吃零食,“薯片、饼干和炒花生米都是他爱吃的。”

  孩子们口中的“南爷爷”其实是个“孩子王”,他常年练武,疯起来丝毫不输十几岁的孩子。“阿嘉,你们不要和南爷爷闹啦!他年纪大了。”李素美看到老小几人闹成一团,担心孩子不知轻重误伤老人。但南怀瑾丝毫不介意,“你们一起上!”他比出拳脚、扎起马步,脸上笑得更加开心了。

  一家人逛街买东西时,南怀瑾也喜欢和孩子们逗趣:“东西不要乱碰,碰了就要买下来。”

  郭彧嘉给记者表演了一段南怀瑾的口吻:“人家都不喜欢客人碰商品的,我们碰过的东西,就要买回来!”后来再去逛街,几个孩子果然都不敢乱碰东西了。

  做学问,南怀瑾一丝不苟,而对于生活,他喜欢有乐趣。饭桌上最不喜欢一丝不苟:“你们不要一言不发,是不是觉得我在就不自在了?吃饭就要说笑,什么话都可以讲啊。”他吃得很少,却喜欢坐着和大家聊天。

  年幼时,南怀瑾给郭姮妟留下的印象就是玩伴。这个印象直到她长大,改称南怀瑾为“太老师”时也依然存在。

  成年后,南怀瑾还替她“保媒”。郭姮妟记得有一次拍照,南怀瑾看中了男摄影师。“回家后就塞给我500块钱,说你快打车去找他啊,很适合你的。”

  “才见过一面你就说合适,我们根本不了解人家啊!”郭姮妟争辩。

  “第一眼我就看中啦,肯定是的,你不要争啦。”说起理来,南怀瑾说得头头是道,郭姮妟哭笑不得。

  南怀瑾也是郭姮妟的“造型师”。一次,郭姮妟陪他去法国讲学,逛街时看中一件衣服,便怂恿她买下。“就这件吧,肯定会流行的。”

  两人同样也是合作伙伴。1994年,南怀瑾将老古公司的部分股份转至郭姮妟名下,随后任命郭姮妟为总经理。老古公司专门负责南怀瑾作品的传播,郭姮妟也成为南怀瑾精神的主要传承人。

  郭姮妟提供给法院的材料显示,南怀瑾曾亲自签署《捐赠书》和《许可使用证书》,将其所有作品著作财产权赠予老古公司。

  针对“赠予”一说,南怀瑾之子南小舜却不认同,也不认可两份文件的法律效力。于是南怀瑾身后著作权之争便在2014年启幕,官司一打就是4年多。

  在郭彧嘉的印象里,南怀瑾的生活规律与旁人有着“时差”。下午一两点起床,晚上和一家人吃过饭后,他会准时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凌晨,小睡四五个小时后起来打坐。直到下午一两点,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南怀瑾喜欢深夜的寂静,他认为万籁俱寂后工作才不会受到打扰。同南怀瑾一样,那时的郭彧嘉,也期待着深夜的到来。夜深人静时,他们喜欢躺在床上听门外的动静:南怀瑾下楼了,先走到大门口,拧紧了门,又调了恒温器,然后陆续来到每个房间门口,替粗心的、早已进入睡梦的人关上房门。

  “南爷爷要进来了!”郭彧嘉常常附在表弟耳旁说,快闭上眼睛!听着他走进房间,来到床头,替他们掖好被角,然后轻声关门出去了。

  让郭彧嘉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夜里,他高烧不退,南怀瑾抱着他睡了一夜,让他发汗。“我整晚噩梦不断,南爷爷就一直安抚我,直到第二天早上。”

  “阿嘉,你以后长到我这么高就好了。”郭彧嘉成年之前,南怀瑾爱送自己的衣服给他,“这套西装很适合你啊,长大了就可以穿了。”

  “我要长得比您高!”成年后,郭彧嘉果然高过南怀瑾许多,但他仍然爱送衣服。“在他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南怀瑾对郭家姐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年后,他们也渐渐不再叫“南爷爷”,而是改口称“太老师”。南怀瑾对于做学问的严谨尤其令姐弟俩印象深刻。“他平时很少生气,多年间每动肝火,都是因为书。”郭彧嘉告诉记者,他不愿自己写的书被别人改动。“他怕被曲解,改了就没有原汁原味了。”

  谁也没料到,南怀瑾身后的著作权案也还是因书而起。2012年9月,南怀瑾在苏州逝世。2014年10月,南小舜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复旦大学出版社、老古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上海书城长宁店侵害其著作财产权。2015年9月,老古公司提起反诉,要求确认南怀瑾作品著作财产权归该公司所有。直至近日,上海高院作出终审判决。

  2004年,南怀瑾开始计划“太湖大学堂”工程。此时,他已至耄耋之年,外出都得拄着拐杖。郭姮妟陪他到上海周边选址,“我们看了很多地方,太老师都不满意,走到苏州吴江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了那片地。”历时两年,太湖大学堂终于在2006年投入使用,南怀瑾随后迁居此地,一直住在学堂里,给学生上课,直到2012年病逝。

  按照南怀瑾的意愿,太湖大学堂设立的初衷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兼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我们的学生都是青少年,从小教他们朗诵经典、练习书法、学练武术等等,要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今,郭姮妟担任太湖大学堂的校长,“太老师用一生的时间做这件事,该我们接棒了。”

  1976年,东西精华协会人文世界杂志社在台湾地区出版南怀瑾所著《论语别裁》。南怀瑾在书中有如下叙述:“我不想我的儿女将来靠我的著作吃饭,如那样没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

  据了解,《论语别裁》再版至今,这段话一直保留未变。

【编辑:房家梁】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