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泥炉王”家中建起博物馆 记录炉具历史变迁

2019年03月29日 17: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武汉“泥炉王”家中建起博物馆记录炉具历史变迁
    图为胡玉华和她手工制作的泥炉模型 武一力 摄

  中新网武汉3月29日电 (武一力)今年87岁的武汉奶奶胡玉华家住武昌后长街33号的一个小院落中。近年来,她在儿女的协助下把这个院落改造成了一座私家泥炉博物馆,里面保存着近200个纯手工泥炉,其中最古老的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泥炉是中国传统的家常用品,可用于烧水、炖食,制作始于清代中后期。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曾经随处可见的泥炉如今逐渐在生活中消失。

  记者29日来到泥炉博物馆看到,该博物馆保存着从1953年至1996年的5代老式泥炉,即白泥圆炉、红泥煤球炉、红泥蜂窝炉、铸铁蜂窝炉和铁皮高效节煤炉。

图为叶国铭和胡玉华的部分老式泥炉展品 武一力 摄
图为叶国铭和胡玉华的部分老式泥炉展品 武一力 摄

  这些泥炉都出自胡玉华和她的已逝老伴叶国铭之手。胡玉华说,她和老伴在后长街生活了60多年,一起做了半世纪的炉子,是当时武汉唯一开厂做泥炉的。因为胡玉华和叶国铭做的纯手工泥炉牢固耐用,被大家尊称为“泥炉王”。

  2008年,叶国铭因病逝世。为了保留下逐渐消失的泥炉和纪念逝世十周年的老伴,2017年底,胡玉华决定把家中存留的老泥炉展览出来,便办成了这个私家泥炉博物馆。

  胡玉华介绍,做泥炉是一件苦差事。需要先选土取土、晒干碾碎筛细浸泡,再从模具翻制到修整毛坯炉,然后开炉门、平炉脚、复内膛、外涂泥浆、晒干,最后烧窑、制内胆,给泥炉周身用铁丝编箍、做提手,总共10道工序,每批制作需半个月左右。

  “我从20岁出头就开始做泥炉,当时的泥炉供不应求,武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我和老伴做的炉子。”胡玉华说。

  如今,泥炉渐渐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稀奇物”,胡玉华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筑炉了。她托女儿网购了一些泥巴,闲暇之时做点泥炉模型,当做装饰品。

  “我们把这些老泥炉留存下来,希望年轻人从中读懂‘匠心’,传承吃苦耐劳的精神。”胡玉华说。(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