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影《骡子》:像是《绿皮书》的另一面

2019年04月05日 10:1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某种程度上说《骡子》像是《绿皮书》的另一面

  鸡汤之下的种族议题

  文/杨时旸

  89岁的伊斯特伍德带来了这部《骡子》,在影迷圈内备受赞誉,但据说在美国影评界却颇受苛责,苛责的内容是关于这个老导演对于种族的态度。

  是的,这个故事看起来像个奇情社会新闻。原本的真实事件更像一桩都市怪谈,具有天然的戏剧性,狗血又鸡血:一个耄耋老人为毒贩运送毒品,因律师以老年痴呆症为由辩护成功,最终只服刑三年。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呈现中,耸动的走向被削弱了,反倒是“种族”议题成为了实打实的暗线,无处不在,并不抢戏,但时而闪现一下,让人印象深刻。

  “骡子”是句黑话,贩毒集团内部用来指代那些运送毒品的司机。老导演亲自上阵出演了这个角色,通篇佝偻着腰,动作迟缓,但仍然有年轻时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个老人原本是个园艺师,自私自利,惹得全家人不高兴,暮年生意赔得一塌糊涂,房子即将被拍卖,只剩下一辆可能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旧皮卡。这个当口偶然接下了一个活计,帮人运送一个旅行袋,这个从未吃过罚单的白人老头轻松上路,拿到了丰厚的报酬。从此,他开始成为了“骡子”。

  从外部形式去看,这是一部公路片。一个老人开着一辆破旧卡车完成一桩生意,然后鸟枪换炮买下一辆崭新的车,一次次在高速路上游弋,任风吹拂稀疏的白发,哼唱起年轻时的歌。当然,它还有一些悬疑设置和警匪对决的片段。但在这些之下,这个故事更多地却涉及了一些隐秘的主题,比如种族,比如亲情,比如对时间、苍老、死亡和陪伴的思考。

  某种程度上说,《骡子》像是《绿皮书》的另一面。同样开一辆车上路,同样遭遇关于种族的点滴问题,但有关种族意识的表达,一个直白明确,一个隐晦曲折。

  老人之所以被毒贩选中,从表面看是因为他的年纪,因为他从来没吃过罚单的驾驶技术以及谨慎,但实际上,深层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白人。

  这一点,故事中从未明确交代,但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不停地进行提点。一群墨西哥裔毒贩之中,一个白人老头颇为显眼,但放置于路上,一切就都不一样了。警察拦截可疑车辆的重要指标就是少数族裔司机,看到一个白人老头开着一辆价值不菲的皮卡,即便缉毒犬吠叫,第一反应竟然是对老人说抱歉,努力将狗拽走。老人其实没有什么族裔偏见,更多的时候他只不过本能地沉浸于旧时光,下意识地对黑人叫negro,对一群“拉拉”叫小伙子。

  如果说这些是历史性的种族/性别偏见的遗迹,那么对于危机的一次化解则更能反映当下种族问题的强烈。两个墨西哥毒贩被警察拦下恐吓、讯问,而老人却在警察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打开后备箱,毒品就放在那,警察看都不看一眼。这电影就这样把一切种族梗埋进细节。

  《骡子》其实是个很难归类的电影。有人能从中看到对自由的渴望:老人一生从未被什么牵绊,无论伴侣、儿女、金钱或者其他,浪荡不羁,年老上路,依然潇洒自如;有人从中看到温情:一个浪子回头的结尾,病床前的陪伴,最终没有再度错过的见证,一生兜兜转转,画了巨大的圈,还是回到了家人身边;而同样有人看见社会批判,看见某种琐碎的生活哲学:早餐桌边的叙谈,讲述关于自己的悔过和希冀。

  导演伊斯特伍德已年近90,这部片子中不可否认有垂老的气息,比如那些因为更切近死亡而带来的温和叹息与最终和解。但很多时候,还是在平静之下,冒出一两处突兀的芒刺,尖锐的、幽默的、嘲讽的,也不大张旗鼓,藏匿在生活的转角处,等着观看的人慢慢拾取品味。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左盛丹】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