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新春走基层:宜昌科学治水浇灌“惠农之花”

2012年02月17日 16: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宜昌2月17日电 题:新春走基层:宜昌科学治水 浇灌“惠农之花”

  作者:田东明 樊华

  17日清晨,湖北宜昌鸡头山村薄雾缭绕,泥土飘香。这个地处清江南岸的小山村,如今一片湖光山色,昔日的烂泥塘,如今变成了四方整齐的精养鱼池,往日杂草丛生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了笔直通畅的U形渠……

  和鸡头山村一样,宜昌各地正掀起整治堰塘的高潮,并将堰塘整治与周边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涌现了一批集生态、景观、养殖、休闲一体的景观水利工程。

  自去年12月8日湖北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入万村挖万塘”活动以来,宜昌市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坚持科技引领,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建管结合,全面带动农村小型塘堰及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筹集到位资金约2.3亿元,计划整治的13827处各类小型农水设施已完工12724处,占计划的92%。

  科学治水兴农业

  宜昌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境内山地多平原少,单一的“一村一塘”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情地貌。为此,宜昌因地制宜开展山区集雨灌溉工程体系建设,用“雨洪集蓄、库池相通,管网配套”的山区雨洪集蓄利用模式,以星罗棋布的抗旱水池形成储水网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抗旱水池6万多处,极大改善了山区农业灌溉条件。如秭归县万亩生态茶叶灌区成功抵御去年特大干旱灾害,亩均增收300多元。

  为解决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陷入“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的困局,宜昌市采取“先建后奖”形式,大力开展农田末级渠系建设,目前已累计硬化末级渠系3908公里,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难题。以当阳市为例,亩均用水量下降一倍以上,每年节约水量5000多万方,农民每年减少水费支出150多万元。财政部、水利部在调研总结宜昌市末级渠系“以奖代补”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了全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民办公助”政策。

  此外,为让农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宜昌市大力开展生物漫滤技术,目前共建成集中式生物慢滤供水工程478处,分散单户生物慢滤供水工程3975处,惠及31万农村群众。宜昌则成为全国生物慢滤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宜昌各地堰塘建设坚持与科技相结合,不仅带来直接的灌溉效益,而且变废为宝,点泥成“金”。针对挖出的塘泥无处堆放的难题,宜都市水利技术人员请专家对塘泥取样化验,发现这些塘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磷钾,很适应当地柑橘树生长需要。听说塘泥能做肥料,橘树吸收快,口感好,村民争先恐后抢挑淤泥,一时“宜都泥贵”。

  建管结合促长效

  农村小水利设施(简称“小农水”)建设通过“三万”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将当前的局面维持下去,宜昌市创新机制,实行“小农水”进行产权改革,将“小农水”的产权转让给农民个人或集体,让农民自己建设、管理、养护,并从中受益,激发农民建设“小农水”的积极性。全市采取拍卖、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改革12.8万处,占小型水利设施总数的85%。

  “小农水”产权改革带来的是农户直接投入增加。以宜都为例,当地财政对每口堰塘整治补助1500元,而农民则投入4000元左右,由此带来1:3的投入“乘数效应”,凸显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另一项针对建管结合,实现长效机制的办法就是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制度,即明确农民用水户协会为工程管护责任主体,承担工程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较好地解决了水利设施集体所有与土地承包经营的矛盾,明晰了经营管理责任主体,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252个,管理灌溉面积75万亩,入会会员17.35万户,受益人口51.34万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