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震灾区彭州家纺服装业兴起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

2012年02月28日 13: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震灾区彭州家纺服装业兴起外出务工人员回乡
返乡务工的刘守红正在车间忙碌。 刘忠俊 摄

  中新网彭州2月28日电(郭璇)缝纫机快速转动,针线流畅地沿着布条压过,四川彭州市工业开发区服装加工产业园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家服装厂里的工人刘守红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汶川特大地震后,彭州灾后重建工作中,2009年成都市将彭州作为唯一的家纺服装产业聚集地,大批家纺服装企业涌入彭州。随着家纺服装产业的崛起,很多彭州的农民不再到沿海城市去打工,而是留在家乡工作,刘守红就是其中一个。

  42岁的刘守红是彭州地地道道的人,家中有3位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一个正在读高3儿子。去年,正在外地务工的刘守红听说家乡灾后重建大力发展家纺服装产业,在丈夫的劝说下,她从广东回到了彭州。

  6年前,为了给孩子挣学费,刘守红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到食品加企业去做泡菜,由于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手需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刘守红的手有些变形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守红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培训中刘守红选择了学习缝纫。如今,回忆起培训的过程,刘守红激动地说,当时我们参加培训的有100多人,都快把培训学校的门挤坏了。

  培训结束后,刘守红与姐妹们一起去了广州一服装厂打工。2008年5月12日的那天,刘守红正在工厂上班,因担心家人安危,她不停地与家里人联系,由于当时通讯不顺畅,急得她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在灾后重建中彭州以发展家纺服装产业推进产业重建,成为灾后产业重建的典范。丈夫打电话告诉她,回彭州工作比在外面打工强,经过反复考虑,刘守红最终回到了彭州在一家服装厂找了一份工作。“沿海打工前几年还行,现在生活费上涨厉害,一个人在外面吃穿住都要花钱,折算下来,还是在家门口打工划算。一边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庭老人和孩子,钱也不比沿海挣的少。”刘守红笑着说。

  近两年来,彭州有近六成农村务工者不愿再出去漂泊,而计划在本地或者省内找个工价与沿海城市相当的企业落脚。31岁的张强放弃了沿海的高收入,选择了留在了彭州,他在园区某企业找了一份“修理”职位。张强说,在外地,虽然每月能挣到4000元左右。但在外打工,让张强放心不下的是老人和妻儿,春节经常不能与家人团圆。获悉当地引进了大批企业落户的消息后,他也选择了留在家门口彭州打工。

  据悉,在彭州还有许多与刘守红、张强有相似经历的人,他们都是先前去沿海城市打工,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彭州工业经济恢复较快,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在外务工者也选择回乡创业和打工。(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