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一现场:海南鹦哥岭寻“蛙”记

2012年05月01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海南鹦哥岭4月30日电 题:海南鹦哥岭寻“蛙”记

  中新社记者 崔力文

  来自湖南的廖常乐人称“树蛙哥”,来海南研究树蛙已三年有余。他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

  鹦哥岭位于海南省中南部,跨五市县,总面积50464公顷。这里是海南岛第一、第二长河——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

  廖常乐2010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毕业来到鹦哥岭,和另外26名同样热爱自然与科研的队员走到一起。他们专业不同,各司其职,为保护区划界定桩,为动植物取名建档,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鹦哥岭树蛙是2007年才确认的新物种。廖常乐是队里研究该种群的“专家”,为调查物种习性他寻遍山林,对目前发现的18个鹦哥岭树蛙水潭栖息地了如指掌。

  4月底的海南已入盛夏,阳光毒辣。廖常乐和黎族护林员吉有董的寻“蛙”之旅又开始了。

  起点是海拔约600米的鹦哥岭山脚下。廖常乐身背干粮、饮用水、相机和相关仪器;吉有董手持砍刀,辟山开路。山中坡大林密,酷热难耐,行不足百米,便使人气喘吁吁、头昏耳鸣。

  过了海拔1000多米的“好汉坡”,进入热带雨林。藤蔓密布、树木盘根,一不小心就会撞头或被绊倒。挪、爬、攀、跨、钻,前进中各种动作得变换使用。

  一路上,橙腹叶鹎、黑眉拟啄木、海南山鹧鸪、黑眶蟾蜍相伴,廖常乐如数家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山鹧鸪扑腾飞过,廖常乐还发现了它刚下的蛋,“不要碰,一般鸟类发现蛋上有其它气味就不会孵化了”。

  两小时的雨林穿行,抵达海拔1450米观景台。“左手边是黎母山,右边可以看到五指山”,廖常乐说,鹦哥岭是“生物走廊”,纽连吊罗山、五指山、霸王岭和尖峰岭,将眼前这片海南单体面积小、破碎化的保护区连成整体。

  廖常乐和队友从2010年7月开始寻觅鹦哥岭树蛙的踪影,但历时近8个月却一无所获。几番动念放弃,最终在一山间水潭的土洞里意外发现。讲起当初这段经过,廖常乐仍抑制不住地兴奋。

  5个半小时攀行,海拔高度升至1480米。廖常乐说,这个高度是树蛙的“两栖天堂”。此时,廖已满头大汗,可能是因为一路没有喝水他的脸色有点发白。

  “在山上要保存能量,频繁喝水会越走越累。”这时,他才休息喝水,午餐是两片面包。

  随后,廖常乐开始检查被放置在附近的树蛙繁殖观测水盆。“2010年7月,我们几个一起将14个水盆背上山,每人背两个,海拔1200米以上,每隔100米海拔放两个,累得直吐。”

  仔细查看,廖常乐发现盆壁上爬着几只蝌蚪。他用仪器对树蛙栖息的水温、气温、湿度、水域面积、水深、潭底腐叶、含氧量、pH值和郁闭度等水体环境因子进行测量记录。

  廖常乐用手扒开枯叶覆盖下的泥沼,看到几十个白色的卵,“可能是鹦哥岭树蛙卵,要等孵出来才知道”。

  天色渐晚,廖常乐带着未能与树蛙谋面的遗憾下山。但他不忘提醒,不要踩泥潭,“一脚下去,很可能一窝卵都踩死了”。

  归途中,小廖接到同在保护区工作站工作的妻子王慧颖的电话,哼起了歌。他说,岳母2月底从湖南过来,照顾已怀孕7个月的妻子。此时家里已备好饭菜等待他们下山。(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