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探访中国毛南族民间艺术“还愿傩祭”

2012年08月21日 1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河池8月20日电 题:探访中国毛南族民间艺术“还愿傩祭”

  中新社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

  师公头戴傩面具,身穿戏服,持打神鞭,在打击乐伴奏下起舞,时而足尖用力,时而腾空旋转,时而躬身打坐……这是中国毛南族人还愿傩祭时的场景。在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还愿傩祭是当地的古老风俗之一,当地民众用这种古朴神秘的方式祈求人丁兴旺、合家平安。

  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交界的环江县,有6万毛南族人口,占中国毛南族人口的六成。还愿傩祭毛南语称之为“肥套”,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其融合了毛南族口头文学、民间山歌、舞乐、戏剧、傩面具雕刻等内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和傩木面艺术等表现形式,是毛南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环江县下南乡堂八村73岁老人谭信慈是目前全面传承“肥套”傩木面雕刻技术的民间艺人。8月20日,他向中新社记者展示其制作的傩面具,只见文官清秀,武将威猛,神魔怪异,有笑容满面的“瑶王”,表情严肃的“三元”,红面獠牙的“雷王”,樱嘴柳眉的“圣母娘娘”等,各个形态传神,栩栩如生。

  谭信慈介绍,傩面具是“肥套”的重要道具,是原始图腾的再现,可驱鬼避邪、祈福佑吉。傩面具全套有36个,分文、武、善、凶四大类,每个面具一般高30厘米,宽20厘米,历经手锯、砍切、刮刨、笔绘、初雕、细刻、打磨、上色等10余道工序,制作一个大约需要一周时间。

  “作为毛南族的一大族宝,‘肥套’曾一度濒临灭绝。”谭信慈称,19世纪60年代,“肥套”被当作封建迷信,与此相关的很多书籍和道具被烧毁,但是仍有人冒着风险偷偷藏匿了几本古书。于是,谭信慈便把它们搜集起来,还找来一些老师公对唱书进行补充抄录,并开始研究傩面具雕刻,还组建了傩戏班子。“我从小对‘肥套’感兴趣,不想因此就让这项民族文化瑰宝失传。”他说。

  如今,谭信慈培养了7个徒弟,傩面具的“订单”不断,在他所生活的下南乡,傩戏班子发展至5个,班师人员达到50多人。即便如此,这位老人还是向记者道出他的担忧:“现在资深艺精的师公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我担心受现代文明冲击,‘肥套’的传承受到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毛南族文化遗产。中共环江县委书记蒋向明介绍说,当地财政每年下拨专项经费,成立了毛南族傩文化保护机构,建立保护资料数据库和毛南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投资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毛南族文化馆、博物馆已建成开馆。此外,当地还通过举办分龙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助推毛南族优秀文化遗产走向国际。

  2006年5月,毛南族“肥套”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50岁的谭三岗作为“肥套”非遗传承人,已多次受邀到日本及中国北京等城市参加演出。“当前,‘肥套’盛行于毛南山乡,我一个月20余天都在从事这项工作,二儿子对此甚是喜欢已学会了傩舞。我将把‘衣钵’传给他,希望后辈也能代代相传。”他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