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石家庄教育均衡或提前10年 官员称经验是“不跟风”

2012年08月24日 17: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石家庄教育均衡或提前10年官员称经验是“不跟风”
    北师大教育管理学博士、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韩保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翟羽佳 摄
    今年暑期,石家庄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一行20多人,在教育局长韩保来(中)的陪同下深入赞皇县、元氏县山区,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进行专题调研。 翟羽佳 摄
    一年前,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一行到赞皇县黄北坪小学看望贫困学生,了解山区教育状况。(资料图片)

  中新网石家庄8月24日电(记者 鲁达 陈国林 陈林 崔涛)“石家庄山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一半,覆盖了6县45个乡镇60万人口,经济和生活条件较差,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区,也是教育发展的薄弱区。过去,我们一直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北师大教育管理学博士、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韩保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该市西部太行山区至少提前10年达到、甚至超过全市平均的教育水平,为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统筹,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不均衡差距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在中国“撤点并校”、“校车”等重大民生讨论背景下,石家庄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原访问学者,韩保来首次对该工程进行了解读,并就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市委书记调研中欲泪,决心用教育撬动山区扶贫

  韩保来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这项工程是改变山区贫困状况的治本之策,某种程度上探索出中国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模式。

  在韩保来看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难点,山区又是难点中的短板。扶贫工作是中国政府长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其重点也在山区。但二者有何联系,过去缺乏思考。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长期抓扶贫工作,履新石家庄之后深入思考:为什么扶贫工作长期抓但见效甚微,扶贫长期扶而长期不能富?

  据透露,孙瑞彬讲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在重庆万盛区任职的时候,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户人家,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家里所有的财物价值不过几千元。但这户农民不愿下山,当时搞村村通电,光给他家架设电杆就花了18万。从经济的角度看,投入产出很不成比例。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人传统的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思想,扶贫经常遇到这类问题。你让山区百姓下山,给他们补贴,他们下来后不能就业,不能生存,最后只能返回大山。所以孙瑞彬说,扶贫应先从孩子抓起。因为山区穷,学校教学质量差,孩子们得不到良好教育只能辍学,没有职业技能,只能种地,种地也缺乏科技知识,最后只能复制父辈的贫困,如此恶性循环。

  韩保来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已成社会共识,但目前缺乏实践,石家庄市对这种理念进行了实践。据介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前,孙瑞彬曾带有关负责人去山区调研,在赞皇县黄北坪乡长沙村教学点,3个年级只有5个学生、1个老师。孙书记问孩子感觉怎样,孩子说很好,孙书记说:“当时我都想掉泪,因为孩子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这个教学点谈不上开全课程,也谈不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谈不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没有一个好的人生起点,这些山区孩子命运如何改变?扶贫和改变山区生活状况从何谈起?

  于是,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几经调研、讨论2011年初启动,并列入该市“十二五”规划。浏览工程实施方案,这不是简单的建校,也不是单纯的扶贫,而是改变山区一代人的庞大计划。一个城市的决策者规划20-30年的发展路径,关心30年后的事情,不仅难能可贵,更体现民生情怀。

  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是梦,改变从生活开始

  根据规划,石家庄年内将在山区6县城区高标准新建6所寄宿制初中,在45个中心乡镇改扩建50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山区孩子免费就读。但这不是“路线图”的全部。

  韩保来说,我们设想:小学孩子年龄偏低,远离父母不太现实,于是采取按学区为单位,每个学区保留1-2所中心小学,这个小学一定是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如果学校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必备的生活和教学条件,只是简单地把孩子集中起来,还不能保障孩子们得到优质的教育。初中孩子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到县城的寄宿制中学。9年义务阶段,从小学到初中,让山区孩子在规范的校园内接受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起点。

  为什么强调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韩保来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不是强迫命令,而是一种引导。高标准不是建豪华学校,而是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完善,包括食宿,天冷的时候有暖气,一年四季能洗澡,这都是城市生活必备的条件。改变山区农村孩子的命运,要从生活习惯开始。现在已经建成的项目学校里,山区孩子们可以经常洗澡,冬天有暖气,放假了一些孩子不想回家,因为对以前的山区生活不适应。这样一来,他们一旦走出大山就不可能再回去。

  韩保来说,大山里最大的特点是封闭落后,大大限制了山区孩子的视野。调研中,有个学生曾对我讲:“叔叔,我们这里很贫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城市和山区差距有多大,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没出去过。”不是说富裕的生活一定好,但我们坚信富裕总比贫困好。孩子有了知识后,不会再惦记家门口的几棵核桃树,而是思考如何能让大山漫山遍野都种满优质核桃。孩子如果能成为科技工作者,甚至会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走出大山,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原点。

  “直到现在,很多山区孩子还没有到过城市,没来过石家庄。”韩保来说,让山区孩子接受优质、公平教育,就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融入信息化社会。

  据透露,56所项目学校都会拥有网络,信息量的增加会使孩子们的视野成倍地扩展。知识和素养的提升,会使他们理想的构建、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有更高的跨越。另外,该市正在实施一个结对互助工程,在市区选择56所初中和小学,与山区56所扶贫工程项目学校结对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管理经验和德育资源,迅速提升山区学校管理质量和水平。韩保来说,我们强调互助,因为城市学校在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上暂时先进一些,但农村孩子的良好品质和发奋图强的精神和毅力是城市孩子需要学习的。农村教师不讲条件、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也会感染城市老师。

  韩保来预测,通过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使山区至少提前10年达到、甚至超过全市平均的教育水平。“今后,山区孩子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来石家庄做客,市区的孩子也到山区看一看:自己的伙伴在什么条件下生活。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结对学校的信息互通,城里孩子的课程将来通过技术支撑可以在山区同步。靠科技的提升,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已经不是梦。”

  为使山区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石家庄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教师培训工程。全市教师5年一个周期完成轮训,山区教师是3年一个周期,加大山区教师培训力度,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状况,使山区教师尽快提升自身素质。该市首创的农村“学区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和“城乡结对、互助共赢”经验,被中国教育部辑录入“推进义务均衡发展经典案例集”,列为市域篇首篇。

  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最终整个社会受益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国运系于教育。

  韩保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贫大计,教育先行。通过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石家庄无形中践行了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国家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2020年实现,这就是教育优先发展。石家庄扶贫攻坚从教育抓起,也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践行者。

  据介绍,截至目前,56所项目学校的土地问题已经解决,资金问题也基本解决,有缺口,但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到今年底,56所项目学校能够全面启动,除了两三所学校需要收尾,绝大多数学校能够投入使用。年底前,全部山区学校的学生能够走出大山。2013年是完善收尾阶段,学校按照原来的规划设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

  关于石家庄官方的决心,韩保来算了一笔账。山区教育扶贫工程56所项目学校建设、完善需要3年,共需资金8.6亿人民币,各县财政投入加上社会各界支持约4个亿。去年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6000万,今年又追加1.5亿专款,截至明年底投入超过4个亿,平均每年投入1.5个亿。数字表面看不是很庞大,但了解教育的人一看就会明白。过去国家有对农村教育专项资金的支持,但这是国家层面。石家庄山区6县已全部纳入河北省直管,按说市一级没有拨款责任,以往也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山区教育,有了这个工程才有了专项资金。

  韩保来说,从发展大石家庄市来讲,没有山区6县的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石家庄市的教育现代化。决策者正是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每年才拨出1.5亿专款用于山区教育扶贫,使山区6县60万人口受教育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受益的还有教育本身。韩保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应该走到前列。从目前来看,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目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我们提出到2015全市要达到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今年,教育部测算河北省有11个县达到县域基本均衡差异系数的要求,其中石家庄所辖县有5个,明年还将有9个县达到要求。5月份,石家庄市3个县(市、区)顺利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考核验收。我们在山区县加大力度,通过工程的实施初见成效,山区县已经不是短板,而是已经跑到了前面。我们预计,到2014年县一级的义务教育均衡基本实现。石家庄在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的推进,无论是工作质量还是效果,都得到了教育部及相关方面的认可,而且我们对下一步工作充满信心,这个信心很大程度来源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韩保来认为,教育发展不仅仅是给钱就能解决,一定要有个战略计划,最终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没有人才的支撑,在文盲的社会中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从经济发展、从教育方面来看,都将证明石家庄这种模式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从这个工程受益的不仅是山区孩子和家长,最终将是整个社会。只有保证孩子有生存能力和技能,能够让他们体面地在社会生活,得到尊重,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相反,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将是社会所有问题的源头。所以“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看起来只覆盖山区6县60万人口,实际上它是解决石家庄社会问题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

  中国式减贫的“教育版本”,具有示范意义

  “消除贫穷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挑战,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求。”不久前在巴西落帷幕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最终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开宗明义地写道。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不久前也表示:如无中国进步,世界减贫倒退。

  像石家庄西部山区一样,中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专家将这种落后状况称之为“原生态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在推动山区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山区百姓的拥护。有的学生家长表示,如果建设学校需要,愿意献出自家的口粮田。

  韩保来认为,扶贫工作从教育入手,这种理念早已形成,但理念提出后如何践行,全国各地做了很多探索。像石家庄这样把教育扶贫作为战略性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目前所知不多,因而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免费的职业教育也是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一大亮点。韩保来说,西部山区孩子能够升入高中的,可以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全部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让他们有生存的本领,有一技之长。如果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学习涉农专业,做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学习其他技能的可以到城镇安家置业,过体面的城镇生活。孩子在城镇安家,老人就会慢慢随子女到城镇生活。

  这样经过20年左右时间,山区千家万户孩子受教育状况将整体改变,百姓最终从不适合生活居住的山区走出来,享受改革开放、国家进步的成果。生态旅游资源较好的山区,则吸引战略投资者上山开发,同时解决了部分就业。这样真正实现了教育板块撬动扶贫工作,不仅解决山区孩子教育问题,同时还解决社会问题,山区和平原地区协调发展,扶贫问题彻底解决。

  据介绍,目前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达到202所,招生总量达到45万人。所辖县都有一所学校专门发展职业教育,山区6县今明两年将完成6所职业教育学校的改造升级,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山区孩子,全部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他们的父母参加技能培训也免费,还有补贴。

  韩保来称,他考察过赞皇县的职业教育。学校有3个专业,学龄前教育、电气焊和汽车维修,市场前景非常好,孩子们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没问题。现在中职的就业率,如果不选择岗位是100%,选择岗位就业率在95%。“我问这些孩子的工资,像电气焊、汽车维修,这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岗位,工资都在2500元以上。建筑业在中国还是很兴旺的,所以电气焊很好就业。汽车时代到来,遍布城乡的汽车网点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山区教学点撤并之困:向左走,向右转?

  从“村村有学校”到集中办学,教育界历来观点不一。日前,贫困山区教学点的撤并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教育部也对盲目“撤点并校”紧踩刹车,与之相关的校车问题再次提上日程。主流观点认为,“撤点并校”是一项“总体上应当肯定”的公共政策,目前只是“纠偏”。有观点认为,撤并应以百姓需求为本,强调公众参与和规划。也有的学者怀念“一村一校”的人文景观,继续发对撤并。更有学者指出,只有改变教育投入结构这个“体制病”,才能遏制撤校风潮。

  对此,韩保来认为,专家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要符合国情,符合当地的实际。石家庄西部山区有4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中小学普遍呈现以下特点:学校布局不尽合理,教学点多、面广、规模小,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偏远山村“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两三个年级同在一间教室”的复式教学点还大量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小学音、体、美、英语学科等课程很难开全;教学点大多设备简陋,除了课本就是粉笔、黑板,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基本与师生们绝缘;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在没有寄宿条件的山区小学,距离较远的孩子凌晨五点多就从家里出发,翻过一道山梁才能到学校,下午四点钟放学回到家中已是满天的星辰。

  韩保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历史形成的几大差距,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必然导致社会公平难以得到教育公平的支持。即便在一个区域,城乡之间,平原和山区之间差距都很大。山区是一个教育非常薄弱的地区,过去提倡举全民之力保证“一村一校”,后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校生数量减少,又提出教育要整合、规模化,现在又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规模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教学点该保留?基层教育工作者面临两难选择。只有争论不行,必须用实践证实哪一种方案是可行的。

  韩保来认为,不能回避存在过小的教学点,虽然也是教学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这种形态并不是山区孩子需要的。我们说教育形态多元化,是指让学校特色化,多元发展,满足学生们多样的需求,而不是指教学质量和教育机会的参差不齐。如果社会要进步,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进步。但是山区这个矛盾表现很尖锐。一个人在学习初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怎么体现社会公平,怎么体现教育公平?

  另一个是盲目集中办学,导致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跟不上。韩保来说,媒体报道过大量这种案例,贫困地区孩子冬天在操场上拿着冷馒头吃,住大通铺,没有食堂。这样的撤点并校,家长看了以后不能接受,仍然不是优质教育。所以我们要求必须是标准化寄宿制小学,让家长看到后放心,我们要有必要的生活老师,孩子寄宿需要管理、照顾。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前,我到一个山区寄宿制学校调研,一个孩子的舅舅反映,孩子父母都去打工,他到学校看孩子,正好看到大冬天孩子小脸冻得通红在外面哭。他找到老师,老师说,这么多孩子我能管得过来吗?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这样的学校,家长能放心吗?

  韩保来表示,有的学者强调不要把山区孩子集中起来。我觉得,第一,他们对山区体验不够,山区孩子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同城市孩子相比一点也不差,但为什么山区孩子们对教育越来越漠视?这是因为他们看到继续上学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他们对我们现有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抱太大希望。老师今天走明天换,留不住,而学校又太小,教学条件很差,家长尽管有强烈的依靠教育改变命运的想法,但是现实告诉他们,这种愿望不现实。

  不跟风,不折腾,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符合科学发展观

  韩保来认为,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势在必行。他说,办好义务教育没有钱不行,但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办好。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没有积累多少财富?过去是平房,不行就拆掉,后来盖简易楼房,不行还要拆掉。现在建永久楼房,如果是豆腐渣工程还要拆掉重建。校园建设很凌乱,什么样的建筑都有。为什么?因为一直在折腾。我当教育局长这几年,主抓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规划。我们提出了“打造百年校园”的理念,规划一旦确定要存入电子档案,学校建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不允许变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有规划、有序、有步骤地实施。如果只把资金给各县,最后可能看到山区散落着一些新建楼房,但学校凌乱如故,反而加重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若干年后这些建筑也留不下。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石家庄规划设计了山区教育模式,小学按学区为单位就近集中安置,从办学条件上满足学生要求:一是范围上不能过远,家长探视交流、学生返家条件家长能接受。二是要集中必须先满足办学条件的要求。三是在管理上,在住、吃和交通问题上,不能加重家庭负担,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都能够保证。同时,学校安全保障、医疗、交通等问题解决后,老师数量和素质都跟上,家长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比如项目试点学校赞皇二中,问题基本解决了,教学质量已经显现出效果。过去整个赞皇乡镇中学的孩子,连赞皇中学都考不上,现在赞皇二中的学生能考上市里一类重点学校。

  韩保来说,有专家提出,撤点并校就没有朗朗读书声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就好比现在盖大楼和别墅,如果人人都住别墅,没有那么多土地资源。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除了56所项目学校外,其它必要的教学点还有保留。有一定规模的教学点,还是有存在必要。但有一点,为了让孩子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过小的教学点一定不能存在。这里有一个度。孩子们集中的教学点,即中心小学必须是规范化的,有寄宿条件的,让家长放心,师资队伍要有保证。

  韩保来认为,别人还在争议的时候,石家庄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我们考虑到就近入学问题,同时也考虑到规模办学。政府、教育部门做了长远思考,是有序有规划的,所以没有家长怨声载道的情况。我们为什么没有安排专门的校车?因为不符合省情、市情,我们现在的经济不足以支撑。所以我们求助交通部门,让交通运输公司安排合理路线,派专业负责的司机用最好的车接送孩子,学校负责送到车上,又经济又安全。既符合国情又满足各方面需要,最后就能实现把好事办好。

  韩保来表示,之所以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具有示范意义,首先它解决了长期的一个争论:山区孩子就近入学就近还是集中就学?其次也解决了一个教育不经济的问题。教学点的存在,必须满足教学的要求,否则功能不完整的学校,就不具备存在的理由。它之所以初见成效,一是尊重了教育发展的规律。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率,一人一个学校肯定不符合教育规律;二是尊重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满足教育的需求,满足家长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山区教育扶贫有一个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那就是亲子关系的建立。韩保来说,亲情关系是低龄儿童心智健全发展,人格发展必不可少的。从小到大,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给孩子,但如果没有亲情,这个孩子不能健康健全地成长。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一方面加大生活老师配备,小学1-3年级按幼儿园配备,10个学生配一个生活老师,高年级20个学生配一个老师,加大生活老师对孩子的照顾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生活老师的构成上,一方面是有经验的老师,另外还希望提供一些公益岗位,让一些有能力的家长,受乡亲邻居之托到学校从事生活老师工作。从实践来看,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力求生活老师能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补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的需求。”(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