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景德镇最后的挛窑工

2012年09月01日 18: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通讯:景德镇最后的挛窑工
图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挛窑工正在建造宋代龙窑。付裕 摄

  中新社景德镇9月1日电 题:景德镇最后的挛窑工

  作者 王昊阳

  “这可能是我建造的最后一座传统柴窑了。”余祖兴放下手中的泥刀,用毛巾抹去额上的汗珠。

  秋日暖阳投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重建的宋代龙窑即将完工,这意味着余祖兴这位景德镇最后的挛窑工也将失业。

  现年46岁的余祖兴,是景德镇挛窑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挛窑是指传统柴窑的建造和修补,挛窑技艺历代被视为秘密,只在家族血亲关系中相传,且传男不传女。千年以来,景德镇烧陶制瓷的第一步就要靠挛窑工建造柴窑。

  景德镇仅剩三位挛窑工,除余祖兴外,一位是余祖兴的父亲,现年71岁高龄的余云山,另一位是现年67岁的余和柱。

  “近百年来,景德镇挛窑行业一直被我们都昌籍余姓人垄断。”余祖兴告诉中新社记者,余姓人在景德镇开设的挛窑店,是专门修建窑炉的行帮组织,有强大的势力和极为严格的传艺规矩。挛窑技艺历代相传,余祖兴是第五代传人。

  学习挛窑技艺非常苦,需要学习多年才能出师,出师后收入也非常高。余祖兴的父亲余云山1958年开始学艺,凭着刻苦与机灵,3年后即出师,当时普通国营瓷厂工人月收入30余元人民币,而余云山的月收入就有120元。

  余云山从事挛窑工作近50年,兴建修复的各类窑炉超过400座,遍布唐山、张家港、淄博等地。自2009年开始,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要修复重建清、明、元、宋四代古窑,还原千年瓷都的古窑风貌,本已退休的余云山只得重新挑起挛窑的重担,同时将一身技艺全部传给儿子余祖兴。

  “挛窑全部用手工操作,又脏又累,也有一定危险性。”余祖兴说,挛窑工与黄泥和砖块为伴,夏天在烈日下忙碌时,汗流浃背,为不影响做工只好赤裸着上身;冬天严寒时只能穿单衣,将手在热水里泡一下,再用带有余温的手去取冰冷的黄泥涂抹窑壁。“每天要弯无数次腰,砌几千块砖”。

  挛窑工序包括脚蓬、顶棚、靠壁、烟囱、满口五大部分,每个部分有多道小工序。余祖兴说,最难的是建窑炉拱形顶部和窑头,如果建筑过程中计算不精确或操作失误,窑炉就有倒塌的可能。前后花费了近10年时间,余祖兴才掌握了挛窑的全套技艺。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相继挛窑并复烧成功,今年8月建造的宋代龙窑也即将竣工,余祖兴此刻却面临着失业的困境。“因为政策禁止民间烧柴窑,现在挛窑的生意很少,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柴窑也不会大规模生产,可以持续用上几十年,修补的需要也不多,这次建好龙窑后,我的挛窑技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

  “父亲和余和柱老师傅年事已高,挛窑技艺的传承重担落在我肩上,但我很担心它会失传,因为传统柴窑建造几乎没有市场。”余祖兴表示,以挛窑为职业无法保障一家温饱,为了维持生计,他靠水电安装、空调维修、店面招牌制作等多项工作来补贴家用。

  多年苦练才学会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以后却难有机会施展,余祖兴感叹,或许承载千年瓷都辉煌的挛窑之术已成屠龙之技。(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