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舟曲人灾后新生活:恋乡情·重建·技能致富

2012年12月17日 1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12月17日电 (闫雅琪)冬日的舟曲透露着宁静祥和。这片曾经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和“8·8”泥石流灾害双重重创的土地,如今笼罩在阳光下展露出新的头角。时隔两年,这里重建的沸腾声已逐渐远去,留下座座新楼恢复起昔日的繁华。

  “谁不说自个儿家乡好”,走在舟曲县城,记者随意与一位卖柿子的姑娘攀谈,她笑着说,从前我们这儿是有名的“藏乡江南”,人人都有一份儿恋乡情,如今很多人都回来重建家乡,机遇多日子也就过得好起来。

  舟曲人均耕地1.2亩,80%是高山旱地,亩产二三百斤,有时甚至颗粒无收。经济作物和牲畜多数是散户种养,除去家庭自食,很多村民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看着让人心酸不已。

  面朝土地背朝天是舟曲人从前的生活写照。泥石流灾害前,为了生活的更好,这片深山里的人们陆续走出山沟,到大城市“淘金”。寨子村的杨金德辗转在上海、新疆、河西、内蒙等地奔波,没本钱的他靠着打临工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这样的时间大概有三四年之久,说起打工的经历,杨金德七尺男儿眼中泛起泪光,没日没夜的干,不敢和家里人说苦,两个孩子又争气“都在读书”。他形容那段日子是黑得见不到边。“想家”这个词频频在采访中出现,他说哪个农家人不渴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而他为了家庭的重担从未停下匆忙的脚步。

  两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大学,每个孩子一年至少2万元的花费让杨金德又喜又忧。自己是山沟里的人,不能再断了孩子的未来,这书一定要念下去。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中,杨金德家虽不是严重的受灾户,但全县陷入困境,无疑是给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犹豫再三,杨金德做了一个决定,带上村里的几个手艺人留下来,包下舟曲县大峪乡学校建设工程,稳扎稳打在家乡立稳脚跟。两年时间里,舟曲到处沉浸在重建的轰鸣声中,处处需要人力、物力。抓住机遇的杨金德逐渐发现在家乡建设比在外挣的要多,吃住在家里省了一笔费用,老婆种点地喂喂猪,他陆续接下一些工程,生活竟有了起色。

  原本破旧的房屋已开始漏雨,今年杨金德拿出去年挣到的钱对房屋进行了整体翻修。因为离新建的中学近,很多离家远的孩子在他那租房,这笔可观的收入大大缓解了杨金德的生活压力。

  与昨日颠沛流离的生活说再见,杨金德憨厚地说,走了那么多大都市,还是觉得家里好,能和家人在一起最好。

  同样在外打工多年的舟曲下岗工人马三兴也回到了家乡,他说两年时间不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还有了更远大的计划,他要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

  泥石流灾害前,马三兴在新疆做水泥小工,和水泥是没有技术的脏活重活,是外出打工最底层的工作之一。他每天要跟着施工队工作10个小时左右,经常干的胳膊肿痛抬不起来,第二天还是要冲出去干活。

  最让马三兴无奈的是,曾经给一个老板做了1个月的工,结果老板跑了1分钱没挣上,朴实的本性让他咬着牙把活干完。他说,那种没有保障,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儿。

  爱折腾的他干过好几种小生意都没挣下钱,反而欠了一笔笔外债。泥石流灾害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县里免费培训技术工,他报名参加。水暖维修不算是什么难做的活儿,但是不系统学就出不了师,马三兴感慨到,这次学习打开了他人生一道新的大门。

  马三兴接下了部分灾区安置房上下水管安装的工程,没想到一年下来挣了五六万元。欠的债还上了,孩子上学也有着落了。马三兴不满足于一个人的成功,他组织起村里的几名小伙,交给他们技术,承包居民水管改修工程。他说,生意极好,现在维修的活快排到过年了,忙不过来。

  舟曲是中组部确定的对口扶贫点,宋健是中组部扶贫组组长,他说,在舟曲县城依靠灾后扶贫力量生活好起来的人有农民、有下岗工人、更有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他们务工的类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供起步资金让他们自我创业是扶贫的根本所在。

  舟曲困难户陈高生家中孙子孙女都因患有重病落下了残疾,宋健听说这件事后来到陈高生家中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小孙女陈许红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怨天尤人,她想了想说,我想摆个烧烤摊,但是没有本钱,等我挣了钱还给你们。得到3000元启动资金的陈许红在舟曲县城城关桥头经营起烧烤摊点。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她手脚勤快。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她不但挣回了本钱还赢利3000元。

  据舟曲县劳务移民局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舟曲县共培训富裕劳动力2.225万人。并且将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

  宋健告诉记者,创建多种机制帮助舟曲人民富裕起来是重建基本结束后的首要任务。农民对土地有一种依恋的情绪,除了技能培训、资金帮扶,舟曲将让山绿起来与扶贫工作结合在一起找到了突破口。

  自2010年发生泥石流以来,舟曲县通过实施育苗基地建设项目,逐渐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在灾后重建育苗基地的基础上,政府按每亩500元的补助标准为农户发放补助,投资50万元资金,扶持群众新建育苗基地1000亩,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舟曲县大峪乡农民杨里生就是在农业结构转型中富裕起来的。从舟曲县城通往大峪乡的道路蜿蜒崎岖,单程近一个半小时。杨里生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种玉米,每亩地只有800元左右的收入,只够温饱。舟曲泥石流灾害后,村里很多人不再种植玉米、小麦,改为培育优质苗木。2厘米的苗子就能卖1毛钱,1平方米可以种四五千株。一亩地收益翻了20倍不止。

  走进杨里生家的小院儿,木式结构的旧屋已用来堆放杂物,旁边竖起的白色砖瓦屋里“现代化”十足,对比间更能看出生活的变化。杨里生告诉记者,靠着育苗,很多人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合伙人赵双涛自育苗来家里购进了“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三大件,拉运种苗、进县城、卖苗子更方便了,生活过的很是红火。

  杨里生感叹,育苗要比种植农作物轻松的多。10天打一次药,2个月除一次草,“不算什么体力活儿,好管理。”杨里生将除草的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妇女和孩子,每人每天60-80元。他希望村里的人一起致富。

  宋健说,扶贫最重要是要有好的机制,好的机制配合充足的资金才能发挥好扶贫的作用。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利用技术脱贫致富是舟曲现在实现小康的基本策略。

  《舟曲县“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中提到,为使舟曲人民走上小康道路,舟曲县首先着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行路难,过河难”的问题。同时,构建农户增收平台,目前各村已初步形成符合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雏形,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粮经比例由2006年的82:18调整为77:23,种植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有所改善。

  此外,舟曲县还通过增收项目扶持、劳动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方式,贫困农户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进行单一农作生产的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加强,文盲率明显降低,劳务收入增收明显。(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