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云南石林彝族村里的“新农民”

2012年12月21日 11: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昆明12月21日电 (马骞)虽是冬至,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雨胜村村委会旁的菜地里仍绿意盎然:白菜、蒜苗、香菜,青翠欲滴。石林县教育局工作人员陈福安带着几个小伙子在菜地里忙活,除除草,顺带采摘午餐需要的食材。

  实际上,陈福安所带领的这个团队都不是农民,干起农活来却都是一副娴熟的模样。从今年3月开始,这个五个人组成的“四群”教育工作队被派驻到长湖镇雨胜村,当起了“新雨胜人”。

  “我们刚来的时候,工作队员没水喝、没饭吃、没床睡,但队员们都把自己当作村委会的‘新主人’,积极解决生活问题,为扎实驻村打好基础。”陈福安说,队员们来自省、市、县的不同行业,但有一个共同点,基本没干过农活。“但是要在这儿驻村,融入这个彝族村子,就必须当好雨胜村的‘新农民’。”于是,工作队开始走进田间地头,自己挖地种菜。在春耕生产期间,还帮助农户栽烤烟、种玉米,甚至是周末,队员们也放弃休息,帮村民干农活。

  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大学毕业后在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甘淳元来说,做个“新农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村子里一到晚上就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生活让他很不习惯。“最初担心自己会呆不住,后来每天晚上都和其他队员一起去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摸清贫困和富裕的根本原因。”由于白天农户忙耕种、拉水,所以队员们总在晚上9点以后才进行走访,被称作“篝火夜谈”。就是这样的“串门子、走亲戚”,让工作队了解了群众的所想、所需,也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找到了思路。

  春季时,连续三年干旱让队员们心里焦急不已。当甘淳元将一张干涸见底开裂的水塘照片发到微博上,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在旱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向两家爱心单位争取到了6万余瓶瓶装饮用水,后来又通过微博帮助村内幼儿园添置了游乐设施、体育用品用具等价值1.5万余元的物品。”说起这些的时候,阳光照在这个“80后”大男孩脸上,他的快乐和成就感由一个笑容在嘴角荡漾开来。

  甘淳元说,他“微博饮水”其实不算什么。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雨胜基础设施,其中争取到抗旱资金34.77万元为雨胜村修建两个水塘并对周边进行绿化。记者来到水塘边时,71岁的金绍学正在水塘边散步,他告诉记者,工作队来了以后,不仅为他们种树、修水塘、修水窖,还为村里修建了排涝沟。“工作队还为我们争取到资金,对村里4251米道路进行了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来自石林一中和烟办的队员冯金飞和娄维奇说,接下来还要为雨胜村的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春节前可以完工。“让我们的彝族同胞过上有路灯的春节,我们也很开心。”

  采访结束时,骑着摩托车路过的村民大声地用彝话跟队员们打招呼,让他们到家里吃“杀猪饭”。村头的小狗摇着尾巴跟在队员身后,“我们刚来的时候,这些小狗见到我们还总咬,现在都像我们自己家的一样乖了呢”。说话间,夕阳西下,枝头金黄的柿子在余晖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