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康纪事:矛盾的“新”、“老”西街人

2013年01月05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桂林1月5日电 题:矛盾的“新”、“老”西街人

  作者 杨陈 李果

  在广西,有一条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街道——桂林阳朔西街,这里生活着一群在“新”与“老”、“东”与“西”的矛盾中徘徊的西街人。

  今年50岁的周春,在西街出生、长大。如今,不足1000米长的蜿蜒街道对他而言既陌生又熟悉。

  “小时候,西街有九井十八桥,还有古时候留下来的城墙。那时候家里穷,没鞋穿,夏天光脚走在石板路上直烫脚,下了雨还能闻见泥土的香气。”

  1978年,阳朔获得中国国务院特批的对外开放政策后,国外的“背包客”陆续到此旅游,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也打破了当地的封闭、宁静。

  “以前天天吃红薯吃到怕了,现在至少餐餐有肉吃。”但是,“后来那些桥、井、城墙全都没了,以前的感觉也没了。”当被问到喜欢以前的还是现在的西街时,周春摇摆不定。

  与周春同样矛盾的还有陆华平,他是一个在西街拥有两家酒吧和一家旅店的小老板。从乡下苦孩子到酒吧学徒,现在他已把全家九口人从乡下接了出来。已过不惑之年的陆华平想起曾经的苦日子,还会心酸得红了眼眶,可他依旧怀念以前可以专注地陪着几个客人游山玩水的时光。

  “现在生意是很好,日子也很好,但企业化管理的旅店,没了家庭式的味道。”陆华平颇有感慨。

  过上好日子的西街人有了烦恼:他们满足于现在的丰衣足食,又怀念过去那份宁静。一些西街人便把手上的商铺、房子租给外地来的掘金者,自己拿着每年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的租金外迁至县城周边,做些小生意,晒晒太阳,回归悠闲的生活。

  西街像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上世纪9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商人开始在此上演“抢滩登陆战”。香港人黄家磊便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

  13年里,看着周边商铺的老板从清一色的本地人,变成了操着各地方言的外地人;商铺的月租金从五六百元人民币30平方米,涨至一万元一平米;每年的游客从几十万上升到今年的1000万……黄家磊直呼“变化太大了”。

  如今,在西街的近200家商铺中,本地人经营的不足10家。新西街人的到来给当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自己也获得了丰厚回报。“这边发展前景很好,我在这里赚到的钱比我的德国朋友在汉堡赚得还要多。”德国籍新西街人鲁德说。

  但新西街人同样矛盾。在黄家磊看来,现在“游客太多了”,而西街已不再需要追求游客数量,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吸引高端客源。鲁德也认为,以前的西街适合生活,现在更适合工作。

  不管西街如何变化,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依然静静地守护着家园。78岁的张梅秀将自家的沿街商铺租了出去,自己搬进了巷子里。每年5万元的租金足够让一家人吃穿不愁,可老人还是坚持每天把自己的小水果摊摆上街。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几十年如一日,看着游客来来往往,是老人跟上西街发展脚步的一种方式。(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