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康纪事)乌蒙山区贫困镇翻身记

2013年01月07日 18: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威宁1月7日电 题:乌蒙山区贫困镇翻身记

  作者 鲍光翔 陈畅

  “大棚里面温度要保持在28度以下,高了蘑菇就会出问题。”2013年第一天,天还没有完全亮透,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村民马先就起床来到自己屋后的食用菌大棚,查看大棚温度、给大棚通风。

  马先家的食用菌大棚一共有5个,目前处于培育期的蘑菇有1.8万袋,这已经是2012年他家培育的第二季了。

  “一年可以种两季,加起来一共有4万袋。”马先高兴地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袋蘑菇种子能够长出2斤半左右的蘑菇,每斤价格五六块钱,一年毛收入差不多有50万元,去掉成本还能赚10多万。”

  马先告诉记者,这一切在两年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地处乌蒙山区,高海拔、石漠化、生态脆弱,是贵州省二类贫困乡镇,全镇辖14个行政村,其中13个属贫困村。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中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这是迤那群众对以前生活的一个自嘲。

  “以前家里也就只能种点苞谷和洋芋,收成不好,有时候连吃都不够的。”马先回忆到:“以前过年的时候,也就只能买点花生、白菜之类的,最多就是再买一个猪头,比肥瘦肉便宜多了。”

  这是马先家的状况,也曾是整个迤那镇群众生活的缩影。

  2009年,威宁县被列为全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开始探索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新路子。2011年1月13至15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来到迤那,就住在了马先家,“围炉夜话”、问需于民。2012年栗战书又先后两次回访迤那。

  “栗书记能来到家里,真的又意外又高兴。”迤那被定为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集团帮扶、整镇推进”的试点乡镇,乌蒙山区扶贫攻坚战役从迤那开始打响。

  “政府帮我贷款修建种植大棚,还请了专家手把手指导蘑菇种植。”马先告诉记者,2011年7月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种植蘑菇,当年就赚了6万多元。

  和马先一样,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迤那人还有很多。

  “以前群众来政府,都是想找我们要个三五百块钱回家过日子。现在群众来到我们办公室,都是找我们要项目干的。”迤那镇镇长穆春林告诉记者,改变最大的不是经济条件的改善,最大的是群众的精神面貌。

  新年第一天,在迤那镇五星村党参种植基地内,10多个附近的村民在忙着移栽党参。这些村民既是基地的打工者,也是党参种植合作社的成员。

  “这些村民都是先忙完自己家地里面的活,再来给基地打工的。”党参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杰告诉记者,党参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现在有3700多亩,合作社统一发放种苗、统一销售,提供技术指导。现在全镇已有1047户农户参加,仅此一项今年就可给每户增加收入4000多元。

  “不仅自己种的能拿到钱,在农闲的时候来给基地打工,一年还能再赚个四五千块钱。”35岁的村民赵永芬告诉记者。

  在迤那,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今年,我们迤那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56元,预计能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00多元。”镇长穆春林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党参种植面积有3700多亩,烟草种植有2.9万亩。(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