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闽千姿:连城客家“百年不变色”的宣纸作坊

2013年03月13日 12: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连城3月13日电 题:连城客家“百年不变色”的宣纸作坊

  作者 郭熙婵

  用“雪白柔滑,薄韧整洁”来形容刚出厂的宣纸实不为过。然而,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一张迄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的陈年宣纸,除了边缘的微微泛黄,与一般新宣纸并无差异。

  这张产自清代嘉庆年间的宣纸,是百年纸作坊“美玉堂”第十一代传人邓金坤的传家宝。邓金坤近日告诉中新社记者,这一传家宝名叫“连史纸”,是连城宣纸的代表。

  据史书记载,四百年前,“客家祖地”福建省连城县遍布造纸厂,当地造纸厂秉承竹丝天然漂白工艺,恪守明清客家造纸文化,产出的宣纸享有“纸中丝绸”、“民间国宝”的美称。数百年间,连城宣纸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名声躁动一时。

  四百年后的今天,传统工艺风光不再,邓金坤成了连城宣纸的“守望者”,而“美玉堂”则成了以纯手工方式制作连城宣纸的“独苗”,并且不间断地持续了11代人。

  在邓金坤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创立于1897年的这家百年纸号。随着“嘎”的声响,一扇木门打开,古老的厂房内,纸浆池、纸帘、纸板架等造纸工具应有尽有,几名两鬓斑白的老师傅正忙着捞纸、焙纸、验纸、撕纸……

  77岁的蒋师傅正在焙纸。带着老花镜的他从潮湿的纸叠上剥下一张纸,然后用松毛刷刷在纸焙壁上。由于上了年纪,视力和手脚都不如从前了,老蒋每剥一张纸都显得很吃力,生怕薄如膜的湿纸因不慎而被撕破。

  老蒋从九岁开始学做纸,一做就是大半辈子。纸厂里的师傅也大都和老蒋有着一样的经历。邓金坤说,这些说起来挺容易的活儿,需要的却是造纸师傅一生的造诣。

  连城宣纸制作中最难的“按放帘头”这道工序,需把订好的纸帘从纸浆槽里捞起放在纸板架上,让纸浆固定后与帘架分离。邓金坤告诉记者,一个学徒若想初步掌握“按放帘头”手艺需要四个月时间,但若要精通,则是一生的事;许多纸工做了数年之后,发现仍旧无法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因而就此放弃。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纸中上品——连史纸复杂的制作工艺成就了它的“百年不变色,千年不变黄”,却也成为了连城宣纸业发展的掣肘。

  “以前的师傅年纪都大了,却没有接班人可以替上。年轻人不愿意学这样的工艺,认为学得太慢,赚钱也不多。”邓金坤苦笑。

  当求“精”的传统工艺碰上求“速度”的市场化,前者显得不堪一击。曾经盛极一时的连城宣纸产地,已经鲜有人愿意学习造纸技艺,也鲜有人愿意担起传承的重责,邓金坤有些孤立无助。

  邓金坤坦言,手工制作宣纸确实不如别的行业赚钱快,自己也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唯一坚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这么好的纸从自己手上消失不见了。”

  为了证明连城宣纸的品质,邓金坤曾将宣纸送往权威机构检测,检测结果证实连城宣纸白度变化值优于国家宣纸标准。更有专家鉴定过后表示,连城的连史纸是制作图书、修复古籍及档案、印刷经本、拓印印谱的好材料。

  获得肯定的邓金坤信心大增,决心将连城宣纸的传承进行到底。2012年8月,“美玉堂”与国家级印学博物馆、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的杭州西泠印社展开合作,共建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这是西泠印社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

  邓金坤说,销路拓宽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在保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简化制作工艺,“让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队伍中。”(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