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聚焦“环境容量”为河西文化产业建设献策

2013年03月16日 12: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3月16日电 (闫雅琪)“河西地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应该将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在城市化、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中获取生态和经济双份红利。”3月16日上午,复旦大学教授戴星翼说。

  当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研究基础项目“河西走廊人居环境和和各民族和谐发展”学术公开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会上专家们聚焦河西“环境容量”等问题,为河西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献言献策。

  戴星翼指出,近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河西诸市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生态退化的态势得到遏制,但为进一步发展,河西在规划战略上应有加有减、进退互补。“河西生态恢复应该作为关键性的国家战略,由中央承担相关投入的基本责任。”

  戴星翼提议,管理河西水资源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建成高度节能水资源体系,“这是河西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未来出路。”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提出“应以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作为控制环境容量的主要指标,据此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葛剑雄献策,当下应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耗水为节水、粗放为精细。

  葛剑雄举例,河西戈壁、荒漠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特色,无需耗力开发“需水型”文化产业,可借优势打“文化”牌,挖掘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故事,如“玄奘取经”、“张骞出塞”等,开发“节水型”旅游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志刚在发言时说,河西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能片面追求人均GDP,而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首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文化归根到底是靠人在传播。”

  李志刚表示,要充分考虑河西的自然条件,“顺势”选择,发挥甘肃“后发”发展力量,不走“老路”,深入理解甘肃独特的文化财富,在自然选择下顺应文化的积累产生新的能量。

  葛剑雄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有些“文化”可以成为产业,有些则不能,甚至要花许多资金保护,而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要着眼于“传承”。

  据了解,当日来自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西学院等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家学者从“理论与方法”、“对策应用”、“综合比较”、“历史”等多视角展开讨论,结合河西走廊现状,提出了河西生态恢复、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等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案。(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