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原铁路局最“火”绿皮车告别三晋(组图)

2013年05月22日 2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太原铁路局最“火”绿皮车告别三晋(组图)
    绿皮车艰苦环境之二:爱美的列车员清煤灰时穿上自制的工作服。 太原铁路局供图 摄
    绿皮车艰苦环境之四:太原火车站旅客在烟雾中上下车。 太原铁路局供图 摄
脱下“绿装”换上“红装”的空调车。 太原铁路局供图 摄

  中新网太原5月22日电(任丽娜)22日,太原铁路局传来消息称,运城开往大同的k7808次列车正式“退役”,现脱下“绿衣”换上“红装”,即车底由普通升级到空调,也就是俗称的红皮车。自此,太原铁路局管内最“火”的绿皮车告别三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绿皮车严重超期“服役”

  绿皮车是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车,大多数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造,典型的有22型客车、22B型客车、25型客车、25B型客车等,因其外表为绿色和黄色带状涂装,俗称为绿皮车,依靠电风扇降温,燃煤烧水和取暖。

  铁路部门称,由于绿皮车是严重超期“服役”的“淘汰”车型,多数车辆破旧不堪,车门关不严,车窗不好开,乘坐条件较差。

  炎炎夏天,因电风扇故障或不能用,车厢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内四处透风,车厢又成了“冰箱”。

  在铁道部64年的客运历史中,绿皮车担当了绝对的主要角色,随着铁路的发展,绿皮车作为一道曾经的风景已经风光不再,逐渐由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动车、高铁替代。

  经过六次大提速和高铁的快速发展,如今“绿皮车”只在支线、短途运输中保留一定比例。但不可否认地是,在欠发达地区,“绿皮车”因为票价低廉,仍被旅客视为出行首选。

  K7807/8次列车的曲折变迁

  K7807/8次列车开行于2009年,其前身是2008年12月21日开行的大同至运城N257/8次管内快速列车(绿皮车),这趟列车的开行,结束了大同到运城无直通车的历史。

  实际上,这是该次列车开行以来第二次由绿染“红”。

  2009年1月19日的大同站公告显示:1月26日起,大同到运城N257次使用新型空调车底,票价按新型空调票价。

  2009年4月1日,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大同至运城N257/8次车次变更为K7807/8次。

  这次染红维持了不到半年。2009年7月1日,K7807/8次又回归绿皮快速时代。

  2013年5月18日大同开往运城K7807、19日运城开往大同K7808染红后,开行时间和停靠车站不变。

  与上次短暂染红不同的是,随着铁路的发展,这次染红后恐怕再也难以回归了。染红后使用25G型车辆。

  管内最“火”绿皮车

  K7807/8次列车经由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省内主要城市,贯通南北同蒲,成为连接沿线7个区市、10个县市的桥梁。

  作为太原局管内唯一运行在大同至运城间的旅客列车,尽管在硬件设备、舒适程度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却因为点好、快速、票价低廉深受沿途百姓喜爱,常年区段性超员,超员百分之70以上很平常,最多时车内旅客达到3500人,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不过分,是名副其实的“火”车。因为对沿途许多收入不高的百姓来说,省下就算挣下了,何况并没有耽误多少时间,因为它毕竟是一列快速列车。

  同时,K7807/8次列车也是运行在太原铁路局管内距离、时间最长的列车。

  旅客告别烟熏火燎纠结票价上涨

  绿皮车每节车厢有一个取暖锅炉,相邻几节车厢有一个茶炉,由于以煤为燃料,带着冒烟的烟囱奔跑是绿皮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备受环保人士诟病的理由之一。

  运城站值班员刘师傅说:“早该换了,煤烟太呛人,特别是取暖期间,整个站区都被烟包围了!”围拢过来的旅客纷纷表示了相同的看法:“冬天长时间坐绿皮车,鼻子嘴里都是黑丝,对身体很不好。”

  列车员丽丽兴奋地说:“换空调车后,不用添煤烧火,车厢干净了,想起来也是一件美事。”

  厨师高师傅说:“换空调后,做饭的明火被电磁灶代替,厨房干净了,炎热的夏天,我再也不用围着火炉炒菜了。”

  车厢里巡视的乘警长屈保良说,列车在运行中,因为超员夏天温度计都超过35度。

  旅客刘涛说:“舒适的环境我喜欢,但我担心的是便宜的票价再也没有了。”

  对票价的担心并不多余,改为空调车后,执行的是新型空调快速票价,以大同到运城为例,绿皮快速硬席票价58元,新型空调快速票价为102元,几乎翻了一番。(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