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毕业生谈“史上最难就业年”:3年之内先活下来

2013年05月29日 14:12 来源:云南日报 参与互动(0)
高校毕业生谈“史上最难就业年”:3年之内先活下来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画

  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招聘岗位下降10%到15%;在我省,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3.8万人,比去年增加1.1万人。每年的这个时候,许多故事就在这就业需求与岗位数量的矛盾之间上演——

  酸甜苦辣毕业季

  每个经历过毕业季的大学生都会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强大:可以参加各种考试,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可以奔赴各类招聘会,拎着一摞简历到会场见人就发;可以在一个星期内辗转三四个城市,笔试刚结束,就立刻冲向火车站,到另一个城市面试,路上还会接到老师催论文的电话……

  面对就业,有这样3种大学生

  1 成功择业:清楚自己想要啥样的生活

  “省内竞争激烈,一个岗位常常有上百个人应聘、报考,比如各大高校的辅导员。”云南大学某专业应届毕业研究生谭荣春,曾在省内参加了两次招聘会,却都被“无情拒绝”。于是,她将目光转向贵州。今年3月末,谭荣春和几个同学踏上了省外择业的“征程”。乘5个多小时的火车,到六盘水市一所高中试讲,“一本课本,一本资料书,讲课题目由学校给出,一个下午时间备课,试讲还算满意。”试讲一结束,就赶往贵阳参加人才博览会,“感到安慰的是接到好几个面试通知,跟着就是无尽的面试。”随后又赴兴义参加师范学院面试。再马不停蹄的赶回学校准备论文初审。“女孩子原来也可以那么强”,谭荣春说,一周时间辗转4个城市,为的是有份理想职业,求职经历了身心的双重挑战,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

  汤超是云南农大生物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她已成功与百胜餐饮公司签约,成为2%录取率中的幸运者之一。看上去文静纤细的汤超,择业前考研成绩也不错,但她认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是找一份好工作,面对“待遇好、管理人性化的外企”,她决定放弃读研。归纳自己择业成功的原因,汤超认为,“不要自我设限,不一定专业对口,可以拓展思维去试一下。”择业有一分运气,靠得却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她从大一就开始关注找工作,大二时参加空姐招聘,居然有了复试机会。“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趁年轻奋斗一把。”

  2 适时调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找份工作不难,但要养活自己也不容易。”王德华是2009届动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今年以来他已参加过3次大型的招聘会,并投出4份简历。“因为专业的技术性较强,而养殖场的工资待遇都不太好,究竟是去跑销售,还是做技术?”权衡利弊,他决定选择意向性较强的正大饲料公司,吃专业技术饭。据他估算,目前用人单位普遍给到的月薪约是2000元,而在昆明租房、吃饭等至少就要1500元,剩余的还要支付其它开支。但面对现实,他适时调整了择业目标。

  “能看得到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外语专业应届毕业生林芳带着这份职业理想,把择业目标依次定为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找工作。参加完公考后,她感受过几次招聘会氛围,“就业挺难的,自己报考的马龙县某乡镇岗位,招录比达1:74,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参加师范类招聘会上,她曾经想当个外语教师,用人单位得知她是非师范生,连简历表都不收。昆明某小学招聘一个岗位,报名者多达上百人。激烈的竞争,让她不得不对择业初衷做出调整。在5月中旬学校举办的女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上,她已与某民办学校达成意向。如果公考成绩不理想,再改变就业路径。

  3 合伙创业:一切靠自己,孤单而充实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耿军,大二时就与和工业工程专业的宁涛组成团队尝试创业。创业起步时,他曾“严重缺乏归宿感”,做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去想、去闯、去担当。好在有学校帮助,团队以茶艺茶道培训起步的创业项目,依托校内的场地资源,在同城高校拓展出空间。两年的创业实践,他不仅养活自己没问题,还对农村的父母有所回馈。毕业前夕,父母希望他回河北老家就业,但他不想轻易放弃已经起步的创业项目。他说,自己性格有些不安分,不太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从毕业到而立之年,父母暂时还不需要更多的照顾或经济支持,“正值创业黄金期,可以放手一搏。”

  宁涛在做出创业决定前,也曾找过工作。但他感觉所学专业有些尴尬,专业的定位“让云南用人单位感到不太清晰,国企的门坎迈不进去,民企却为管理岗还是技术岗纠结。”面对发展空间比较狭窄的现实,顶着父母不支持的压力,他还是选择继续创业。他的希望是,尽早养活自己,“能乘公交就不打的,能吃炒饭就不吃炒菜,稳扎稳打,3年之内先活下来”。

  毕业季,高校压力也很大

  就业市场:结构短缺矛盾依然突出

  5月下旬,距高校毕业生离校仅有1个多月,云南农大的女生专场、省外就业专场,云南师范大学的昭通师资专场等招聘会,仍然不失时机地为学子们就业牵线搭桥。面对连年以万人递增的毕业生人数,我省各高校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据云南农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永能介绍,该校今年有4200多毕业生,已提供13000个就业岗位,与去年同期大致相当。其中,学校多年合作的固定用人单位,特别在大农学的范畴没有明显减少,种植养殖业的用人单位,有很多还招不着人。所以,不同专业,就业情况大不一样。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结构性供需不平衡开始显现。

  “数学专业是师范类的三大主科,到目前就业状况没有太大波动,云南全省的师资尤其是基层很薄弱,未来10年就难以达到饱和状态,只要做好就业引导,毕业生就业空间还是很大的。”云南师大数学学院对专业就业预期充满信心。

  “学生就业与否决定于就业期望值”,某高校旅游与地理信息学院的一位教师说,该学院就业压力与往年波动不大,近段时间,他还经常接到用人单位需求学生的电话,其中,许多分布在州市及县一级单位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今年该学院有90个毕业生,而需求单位已超过学生数。

  淡定观望:岗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据云南师大就业处处长唐瑛介绍:今年该校有6100余毕业生,由于用人单位及岗位的需求增加不大,学校总体感觉压力大于往年。根据5月中旬该校的统计,已落实就业岗位或签订意向协议的,与往年相比大致相当。估计等到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以及随着离校时间的临近,一些观望淡定的毕业生会尽快确定就业岗位。

  分析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云南师大某学院的负责人既乐观也忧虑。她说,学院已有60%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其中,有的已签订就业协议,有的签约后还在观望,“如果遇上更好的机会就随时毁约”。

  她表示,尽管学院从大一新生进校,就开始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还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公务员考试等培训,帮助不同选择的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然而,由于就业预期达不到,部分毕业生并不急于就业。考研或到私立学校代课,甚至捏着几张就业协议等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复杂的就业心态就像“病毒”一样,每年都在侵袭、发散。(记者 罗霞 杨富东)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