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舆情报告:公众不容环境问题 反弹政府决策

2013年06月14日 08: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一季度网络舆情报告发布,民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更加关注——

  舆情显示:民众对环境问题“零容忍”

  “雾霾天气”、“习近平出访”、“猪投上海”……2013年第一季度中,上述事件既是市民生活中热议的话题,也是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日前,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发布《2013 年一季度网络舆情报告》,就一季度舆情事件进行梳理。

  《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网络舆情热度整体上升,其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高企,体现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零容忍”情绪。此外,改革动向、社会问题、政策争议、监督官员等方面亦在网络中形成了广泛讨论。

  环境舆情“遍地开花”

  《报告》认为,以往来看重大环境舆情事件主要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如四川什邡事件、启东事件以及镇海事件,而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环境舆情事件甚少发生。第一季度中,从三四线城市潍坊到一线城市北京与上海,以及广泛报道的癌症村事件,环境舆情事件呈现全国散发的现状。

  全国雾霾天气事件中,北京雾霾天气最为媒体和民众关注,而猪投上海事件使上海成为了舆论的标靶中心。北京、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其爆发的舆情热度甚至比其他城市要高出几倍。

  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民众对于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日益关注,导致环境舆情震荡波强大,民众针对环境问题的情绪日趋“零容忍”。无论是行政、经济中心城市还是舆论极少关注的三四线城市,都难逃避舆论指责。

  政府决策易遭舆情反弹

  一季度中,“闯黄灯扣六分”的新交规实施,令闯黄处罚成为大众舆论标靶;春运期间,铁道部、工信部叫停“刷票插件”,引发民意反攻;新国五条出台后,“售房征20%个税”成为两会期间争议对象;铁道部改革虽众望所归,但其市场化运作引民众担忧车票涨价。两会期间,高层领导强调城镇化发展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但民众恐忧城镇化将引起新一轮的形象工程。

  从一季度网络热点事件来看,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反响,反对和担忧成多数。政府在制定政策之时应如何说服群众,需引起重视。

  《报告》认为,当前国家及政府制定和抛出何种政策,都要考虑民众的接受范围、舆情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一些大方向改革政策,要充分调查民意,在民意的支持下政府决策才能更加高效和长远。

  官员隐秘信息成反腐利器

  “网络反腐”仍是网络的“风暴眼”。经过“房嫂”、“房爷”、“房局”等事件的训练,网民通过挖掘官员在公共场合的腐败元素及行为,以全民拼凑碎片化信息还原腐败事件全貌,从而达到反腐目的。

  第一季度中,官员隐秘信息被曝光成众多官员落马的利器,情人、名记反腐达人通过曝光官员个人信息,如不雅视频、不雅照片、房产信息、家庭成员信息等等,以铁证的形式给腐败官员致命一击。相对于其他反腐手段,曝光官员私密反腐成功率更加高。

  《报告》认为,一些不雅视频、不雅照片、房产信息或家庭成员信息虽属个人隐私,但若与腐败及公共利益挂上钩,公务员的隐私权就必须让位于公众知情权,从制度角度保护和鼓励民间监督力量更为必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曝光官员私密信息,在反腐路上仍将发挥其威力,但随着官员的日益谨慎,也将日益艰难,因此,制度性反腐要尽快提上日程。

  访谈

  舆情专家、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沈阳——

  处置舆情应遵从法治

  应把公众意见放在首位

  南方日报:近几年政府决策屡遭舆情反弹,您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

  沈阳:政府决策的过程应该是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这是做决策的第一要求,一旦脱离这些要求,必然会受到舆论场的质疑。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决策往往是由上至下的,但由下而上的民意结合度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做舆情处置的时候,经常忽视对弱势群体提供足够的心理和物质补偿;对信息公开的认知不到位,致使谣言,流言四起。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在决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对应举措。决策前期,要建立重大工程有舆评制度。把城市居民心态做一个日常的盘点,去了解这个城市平时老百姓关心什么问题。对城市官员的网络口碑做一个分析。对城市存在哪些软件、硬件问题等基本情况都做一个梳理。有了这些基础,再来具体考虑怎样把舆情的评估贯彻到政策当中。

  网络反腐是现实反腐的补充

  南方日报:当下网络反腐成绩不小,但其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进一步完善?

  沈阳:对于网络反腐,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网络反腐的公信力和现实反腐的公信力,哪一个更高,老百姓更多去关注网络反腐,还是现实反腐?这个要思考清楚,因为我们一定要打造的制度是,提升现实反腐的公信力,网络反腐应该成为现实反腐的有益补充。而事实上,正是这一点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比如说,网络上许多“开了头”的新闻,不能得到现实的“收尾”。很多案件还没有结果,舆论热点一波接一波,隔一段时间就没人关注了。

  完善网络反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一是可以考虑成立网络举报巡视组。针对各种没有结果的网络举报,进行进一步跟进。二是要主动针对国内的官员的网络口碑做一些梳理,作为官员考核的指标。其中,要注意排除水军的干扰,虚假信息的干扰,需要一些甄别工作。三是需要把公众在网络反腐方面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整理和收集。特别是大批网络实名大V和网络达人,要加强跟他们的沟通、关联。

  舆情要关注但不要被误导

  南方日报:根据第一季度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政府的舆情处置工作可以做出哪些改进?

  沈阳:整体上政府对网络舆情还是比较关注的。关注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很多地区舆情处置的速度比原来快了很多,往往在一天两天内就有跟进。此外,知道要利用新媒体,利用微博进行舆情回应,这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政府的舆情处置工作尚存改进空间。首先,如何做到关注舆情但不被舆情误导,还是一个关键问题。应该做到,针对事件的表态要迅速,但调查过程更要慎重。其次,政府部门的官员,尤其是宣传部门的官员,普遍都有了关注网络舆情的意识,但其他部门官员的舆情意识还不够。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相关的部门都应重视,而不是某一个部门单独出动。要增强其他部门的舆情培训,增强他们的舆情意识,加强舆情处置工作在部门间的联动。

  再者,过于快速、直白、不确定的辟谣影响舆情应对的效果。辟谣本身应该很慎重,因为辟谣本身是一个公信力传播的过程。但如果辟谣内容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的话,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反噬。在这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充分性,一致性。

  总体而言,政府官员在舆情处置上会有四种角度,一种是上级角度,一种是部门角度,一种是自身角度,一种是公众角度。理想的做法是应该把这四种角度都统一起来,辨证思考,最终遵循的一个角度应该是法治角度。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底线。(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婷婷)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