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宁化:从“靠天吃饭”到“用天吃饭”转变

2013年06月26日 11:28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这些天,在宁化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这几天我们都在待命,随时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局长廖美林说。

  宁化是全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气象灾害频发县。长期以来,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份,烟草税收是宁化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去年4月,一场罕见的冰雹,让烟叶生产受灾严重,烤烟减产近6万余担,财政收入也损失不少。

  如今,这个县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理顺人工影响天气机制。农业生产正逐渐从“靠天吃饭”到“用天吃饭”转变。气象部门在农业发展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田野上活跃着“气象炮手”

  近日,在宁化安远乡伍坊村,村民老伍正忙碌地采摘烟叶。在他的身后,一片片烟叶丰收在望。

  “今年天气总体不错,冰雹下得少,多亏气象部门的防雹作业。”老伍说,一个月以前,县气象局预测到伍坊村上空将有冰雹强对流天气,及时赶来开展防雹作业,让烟田免受雹灾侵袭。

  “每年2月底至7月初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廖美林说,这时期是冰雹灾害性天气易发阶段,一旦观测到有冰雹来临,他们将随时发射防雹火箭弹。

  2005年,宁化县气象局开始与烟草部门合作,开展烟叶种植期间的人工防雹工作,是全省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县之一。

  宁化县气象局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每年要发射防雹火箭弹200多枚。

  “防雹作业很辛苦,基本上是在凌晨进行。”宁化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陈月华介绍,在发现有冰雹云系后,他们将24小时待命,密切监视天气动向,越是恶劣的天气,越要及早赶赴现场作业。

  3月24日,气象局观测到从江西境内有大片冰雹云系往宁化西南部方向移动。凌晨两点,接到作业命令后,陈月华立即带领作业人员前往作业点,共发射防雹火箭弹36枚。作业过后,他们从随身携带的气象雷达接收终端,发现冰雹云系层减弱直至消散,她才松了口气。

  据统计,今年宁化气象局成功实施防雹作业30起,发射防雹炮弹180余枚,有效避免了雹灾对烟叶造成的损失。

  从“单打独斗”到部门联合

  今年,宁化县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气象局、财政局、烟草局、武装部等部门分别承担实施、经费保障等责任。

  “以前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我们是‘一炮打天下’,指挥、作业、设备、经费保障等都由气象局来完成。”廖美林说。

  廖美林介绍,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主要存在人员少、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目前,局里在编人员只有10余人,他们还肩负着气象服务等工作。“现在强对流天气不断增多,仅靠十几个人根本完不成防雹作业。”

  在经费保障上,2005年以前,宁化气象局只有2部移动发射装置,4部固定发射装置,之前没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得向财政部门打报告,解决炮弹成本费用。“缺少经费,没法形成全面的防雹网点,造成漏打。”廖美林说。

  今年4月,宁化县决定由县财政安排130万元资金,增设固定发射装置5部、车载移动发射装置1部和炮弹运送、作业指挥车辆等。5月,宁化县从各乡镇及烟草系统遴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80余名。当月,县里还邀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为作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这是全省首次在县级举办省级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班。

  亟待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人们获得气象资讯方式很多,如手机、电视、网络……但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却难以解决。”廖美林说。

  2010年后,宁化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在每个乡镇建立起气象信息工作站,配置了气象信息终端。同时,每个乡镇还设置了气象预警显示屏,并配有气象信息员。

  但是,在一些偏远山村,老人们没手机,一些家庭没安装有线电视,无法接收到具体的气象灾害预报信息。如何让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达至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廖美林建议,政府多增加投入,在村里增加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最新气象信息,让偏远山村的村民能及时获取气象信息。

  此外,如何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也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大多数农户在种植上,基本以季节、时间为准,这种方式存在弊端。”廖美林说,气象局今后将根据农事生产的需要,从气象角度提出建议,为宁化的农业大户做好全方位气象服务。比如,从气候论证开始把关,在作物各个生长期间,加强农业气象指导,做到趋利避害。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