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乡野阡陌间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2013年07月11日 16:3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养老体系以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居家分散供养为主,前者主要针对特定五保对象,后者则涵盖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然而据了解,在我省,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占比仅为10.4%,近年来乡镇敬老院资金不足、管理水平低下,以及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等问题也愈发凸显

  乡野阡陌间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困惑:乡镇敬老院艰难求生

  背靠云林禅寺,面向双象戏水山,福安市溪尾镇敬老院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间。

  溪尾镇敬老院建于2008年,2010年竣工,总投资300多万元,其中60万元为民政专项款,其余靠镇财政补助、爱心单位、在外乡贤的捐助。而建成以后的管理经费,除了老人们的低保金、福安市财政每月每个床位190元的补贴(今年起涨至300元/月),大多靠乡镇“自力更生”。

  100多个床位,60个五保供养对象入住,这家敬老院的入住率在我省已属较高。院里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负责采购、保洁、保卫、做饭,他们领着每月不到1000元的薪水,承担全年无休的工作。至于老年人急需的护理、医务人员,院长沈乃乐坦言,根本无力聘请。

  “敬老院现在的经济状况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沈乃乐颇为无奈。不过,让他稍感宽慰的,则是老人们平日里的互相照应,“像67岁的五保户杨裕后就经常帮助90岁的廖莲妹端茶送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为改善状况,不浪费闲置的床位资源,如今,敬老院也开始尝试转变,低偿招收生活能够自理的留守独居老人,已有9个留守老人入住。但沈乃乐并不打算加大招收规模,“管理跟不上,多收就意味着多承担责任”。

  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全省五保供养对象9.14万人,集中供养的为9478人,占比10.4%;而乡镇敬老院的床位使用率仅为37%。

  是什么导致“僧多粥少”,而入住率却不高的“怪象”?

  省民政厅有关人士表示,对乡镇敬老院而言,供养对象招收越多,则乡镇负担越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管理运行经费缺。乡镇敬老院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和运行,但税费改革后,敬老院管理运行经费大多未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若满负荷运行,一家乡镇敬老院一年的管理运行经费约需15万元左右,大多乡镇不堪重负。据统计,全省已投入使用的乡镇敬老院,管理运行经费财政拨款每年每所不足1万元。

  工作人员少、素质低。乡镇敬老院现有管理服务人员平均每所不足2人。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低,聘请的临时工大多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只能从事简单工作。

  集中供养标准低。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月人均补助269元,而集中供养一个五保对象,仅月生活费就需400元以上。

  求解:居家养老的乡村探索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敬老院规模不大,平日只有22人在院内常住,但村主任洪水平却说,敬老院服务的老年人有60多个。“我们还有38个日间照料对象,他们平时在家生活,到了饭点就会来就餐,腿脚不好的则由义工送餐。”

  围头村敬老院虽只聘请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却拥有庞大的服务团队。该村将村干部、妇联、联防队、义工协会等整合成义工队伍,并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网格化”管理,每个义工都有专属片区。而养老事业的资金主要靠广泛发动村民和民营企业家募集慈善资金。

  与此类似,在东石镇萧下村,村里也发动企业、村民捐资改建敬老院,同时将老年协会、老人学校、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站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助餐、助医、文体活动、康复护理及精神慰藉等10多项服务。

  晋江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人表示,由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并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村委会自发筹集资金,将“集中养老、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整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也可以调动村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是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良性补充。

  而在漳州、宁德等地,另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居家养老也颇受好评。

  2008年,漳州市开始建设“农村幸福园”,利用村级闲置固定资产建设的农村住房,符合条件人员都可免费入住。

  尽管幸福园“只供住,不供养”。但5年来,建成的100多所幸福园的入住率却大多超过七成,相比之下,该市87家乡镇敬老院的入住率却不到30%。

  漳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韩西萌认为,一方面,敬老院有规章制度约束,不自由;另一方面,管理水平较低,老人们也不愿将五保金上交统一管理;另外,敬老院多建在乡镇,意味着许多老人必须离村,而幸福园建在村里,可以实现就近养老。

  多年来,那些原本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在幸福园里已自然形成互帮互助的生活习惯,有的甚至结为夫妻。这种“离家不离村、集中供养、自我管理、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让农村孤寡老人改变了无依无靠各自独居的现状,解决了独居老人们最欠缺的安全感。

  据了解,今年起,我省各地将借鉴漳州、宁德的经验做法,选择五保对象较为集中的大自然村或中心村,开展农村幸福园建设,并将其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而这,也正与民政部即将在全国推广的互助型养老服务不谋而合。

  期盼:建多样化农村养老体系

  农村市场向来被认为是民办养老机构的“绝缘地”,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在我省,情况已有所转变。

  近日,当记者走进福安市甘棠镇的益康老年人服务中心,高素庄老人正在此和同伴们共度88岁生日。高老太是本地人,子孙都在福州工作。“住了一个多月,觉得挺舒心的。”高老太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至于1600元/月的费用,她坦言,子女愿负担,自然没意见。

  采访中,不少老人对“机构养老”的接纳度超出想象,中心创办人之一林女士认为,“养儿防老”的理念在农村已没那么根深蒂固,“只要提供好的条件,老人们还是愿意来”。

  益康老年人服务中心是福安市首家由社会力量创办的小型老年人服务中心。“初衷是招收生活能自理的低龄老人,但入住者中却是高龄老人占大多数。”

  中心租了当地新建楼盘内的一排两层店面,总面积760平方米,设计床位50个。每月租金近7000元,后三年每年还要增加近20%。投入运营三个月,才有11个老人入住。林女士告诉记者,装修就花了60余万元,日常运营成本也不低,预计至少要有20多个老人入住才能维持微利运营。

  福安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将加大对乡镇敬老院的扶持力度,为每个入住老人每年补贴500元管理费,另外规定,每10个床位必须配备一名工作人员,并给予其1400元/月的工资补贴。同时,为鼓励民办机构投身农村养老事业,未来农村民办敬老院有可能纳入财政补贴范畴,享受相应补贴。

  记者采访了福州市的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养老机构属于特殊行业,尤其是在农村,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政府要科学合理制定养老机构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整体战略,将各类养老机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予以扶持。

  观点

  着力建构三大支柱养老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宏洛:我省农村应着力建构救济型、福利型、市场型三大支柱养老体系。其中,政府应着力建设满足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生存型养老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满足基本生活水准的社会福利型养老机构,依靠市场力量发展满足个人特需的市场型养老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政策扶持方面平等对待公办与民办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格局。

  政策链接

  2012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对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要求:

  1.到2015年,力争每个乡镇拥有1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

  2.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3.加强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政府主要投资建设以收养孤老优抚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低收入和失能等困难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发挥引导示范性作用。

  4.推行志愿服务制度。加快培育社会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动员、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志愿者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

  5.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级建设留用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编后

  截至2012年底,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46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31%。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人将达53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16%。

  《养老,何处安放的晚年?》见报后,一位读者找到记者倾诉了她费尽艰辛为父辈寻找养老院的酸甜苦辣。许许多多像她这样身陷养老困扰的中老年人,体会到的种种滋味,正浓缩了当下社会的文明与不足、困惑与希望。

  截至2012年底,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床位9366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量20.91张。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新增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9万余张,实现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翻一番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30张以上。全社会对养老的重视和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治理理念的先进程度、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

  我们希望,养老能从个人与社会之忧,转为管窥全社会爱与智慧的窗口。首先,从体制上解决根本性的痼疾,如设置社会公共责任险、义工服务、购买社工服务、设立爱心自助与互助银行等。其次,开放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渠道,提出社会养老套餐方案。再次,分解社会公共责任,鼓励创新,比如让有条件的社区创新出更具操作性和个性化的养老模式,鼓励楼盘建设融入养老概念等等。(记者 林侃)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