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千年绿色食品糌粑成西藏群众"致富门"

2013年07月16日 1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阿里地区普兰县7月16日电(记者 贡桑拉姆)“西德村的白糌粑因其味香、色白、口感佳而成为普兰县最好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西德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贡觉金巴说,工作队进驻该村以来为当地村民首先修建了糌粑水磨坊,以期西藏传统食品糌粑让群众实现增收,并为他们打开新的“致富门”。

  据记载,青稞在青藏高原距今已有3500年的栽培历史,是西藏传统食品糌粑的主要原料。阿里地区普兰县青稞以产于西德村的“嘎玛古多”青稞品种著称。

  西德村位于普兰县西南部约9公里处,“西德”藏语意为“和平”,“嘎玛古多”藏语意为籽粒白而多的意思,素称为“西德白青稞”。村民晋巴说,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嘎玛古多”是专门用来加工成优质专用糌粑和上等贡品以供普兰上层官员和僧侣,解放后,该品种以良好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

  糌粑是把洗净的青稞放入细纱中经火炒熟,再将细沙筛除后把炒熟的青稞磨成粉而成,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研究显示,糌粑中含有β-葡聚糖、膳食纤维、支链淀粉、稀有营养成分维生素B1、B2、B5、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钙、磷、铁、铜、锌、硒)等。

  贡觉金巴说,一直以来,由于水磨坊设备简陋,水源不足等原因,西德村的优质白青稞糌粑产量仅限自给自足,却未能以此实现增收。为了提高西德村白青稞糌粑产量,该村驻村工作队立项并投资40万元新建了6座糌粑水磨坊。

  以往的水磨坊均建立在夏季灌溉水渠沿线,到了冬季基本无水,水磨坊处于闲置状态。贡觉金巴告诉记者,为了让水磨坊一年四季都能“转起来”,新的水磨坊修建在孔雀河畔,“孔雀河水四季源远流长,即便到了寒冷的冬季,群众依然可以生产糌粑,产量将会翻几番,群众自然从中获益。”

  在孔雀河畔的新建水磨坊内不时传来“嗒嗒”的水磨石盘转动的声音,该村村委会主任边巴次仁右手握着瓢、左手提着编织袋,蹲在水磨坊内把成品糌粑装进编织袋里。在一旁的贡觉金巴说,下一步将以合作组织的形式改变以往的运作方式,提高糌粑产量,并打开县内外的销路,实现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普兰县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强巴次仁曾介绍,在西藏,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和墨绿色青稞等种类,白青稞在西德村至今拥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西德村的“嘎玛古多”品种青稞在生产过程中,需肥较少,病虫害较轻,种子纯度、净度高,籽粒大小均匀,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对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

  除了西德白糌粑之外,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日喀则市江孜县均打出了水磨糌粑品牌。位于拉萨小昭寺路多个糌粑店门口,前来购买糌粑的人每天排成长队,供不应求。

  此前,西藏日喀则江孜水磨糌粑店的普琼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绿色健康的糌粑食品广受人们的追捧,而广大农牧民群众也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力推绿色产业,实现增收。(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