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21”北京房山永久安置房提前半年封顶

2013年07月16日 14:2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由北京建工三建分公司承建的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集中定向安置房日前顺利封顶,并将于年底前完工。听到这个消息,几位目前居住在临时安置房中,为工地打扫卫生、做饭的搬迁村民乐得合不拢嘴。记者 孙戉摄

  “7·21”房山永久安置房提前半年封顶

  “没想到新家这么快就成形了!”

  也许连日淅淅沥沥的雨让人想起了去年的7月,也许洪水漫过的记忆还会在深夜惊醒房山临时安置房中熟睡的某个人,但在房山阎村,16栋已经封顶的住宅楼却显示,“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至今还未到一年,为受灾群众建设的永久安置房已经显出了大致轮廓。

  为了让阎村百姓能够尽早从临时安置房搬到永久安置房中开始新生活,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分公司提前半年实现了封顶,并将原定明年7月的合同工期,提前到了今年12月底。眼看着一天天“长起来”并提前封顶的新楼,阎村临时安置房里1300多村民欣喜地说:“没想到新家这么快就成形了,比我们预想得快不少。”

  4个月削山填湖

  在这个项目正式开工之前,北京建工三建分公司项目经理冯有忠从来没想到,接下这样一个从工程量、施工难度都很普通的项目之后,自己会又当“精卫”,又当“愚公”。

  去年8月22日一进场,17米高的坚硬砾岩地形和9米深的泥塘,成了阻碍项目组进场施工的第一大障碍。从当天开始,上百台工程车进驻这个工地,一场“削山填湖”的战争,就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

  就连很多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老建工人都没见过,机械施工如此密集的场景:北区中45台破碎炮轮番将山石击破,45台运输车一刻不停地将渣土转运,挖掘装载机一直矗立在被开出一个口子的山崖边上,一口一口蚕食着山体……

  北组团有一片山,南组团有眼镜湖。8000多平方米的水域面积虽然不大,却有11米深。挖出的淤泥,也得以“万立方米”为单位计算。永久安置房的选址,就在阎村临时安置房的斜对面。每天两头奔忙的临时安置区党支书张天更说,这片工地上每天像“打雷夯地”一样的声音,一直到阳历年年关临近才消失。

  “炮山找平”是施工行业术语,但张天更如今也能顺嘴就溜出来。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施工方推平了这座山,运出了50万立方米的山石和土;施工方填平了湖,打入了不计其数的钢筋;到了今年1月5日,当很多施工现场都已渐渐平静,这处定向安置房的施工才刚刚展开。

  “那会儿哪儿还有什么冬季施工要停工的概念,看着对面乡亲还在板房里,咱就俩字儿,干呗。”冯有忠说。

  面对这样的现场,施工人员只能用“笨办法”,先挖淤泥清除地质隐患,再重新打桩、做护坡,注入混凝土地基。就在这眼镜湖的原址上,建起了1、2、3号楼。腊月二十四,扫房日。建设者们靠着电加热为搅拌中的混凝土保温,终于完成了地下室的施工。

  5倍人力朝向结构“长城杯”

  “这些劳动力可都是签了生死状的。”最后一栋楼封顶之后,心情明显见好的建工三建分公司副总经理滕煊说。

  滕煊是去年“7·21”临时安置房的项目经理。在当初经历了援建临时安置房、10天不眠不休的奋战后,他直接接下了继续建设定向安置房这块硬骨头。

  建设区外高悬着的项目铭牌显示,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集中定向安置房是市政府为了解决山区受灾群众迁移永久居住问题的重点工程,建工集团负责的是A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组团。其中南组团共7栋楼,包括高层4栋,多层3栋;北组团共计9栋,包括8栋高层和1栋多层。高层住宅楼都是地下一层、地上12层的楼,多层住宅楼则是6层的“洋房”。整个小区一共能提供1150套住宅,能容纳4500多人。

  滕煊口中的“生死状”,实际是一份奖励与惩罚协议。工地上的人是“三班倒”,高峰时期有1360人同时在现场作战。而对于这些分包企业的要求,就是提前一天完工,就有相应奖励;而每通过一次结构“长城杯”检查,就另外有一份奖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集中而来的精英团队,以5倍于其他同等级别项目的人工和质量,在10个月中实现了其他工程3年的工程量,同时,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两次结构“长城杯”的验收。

  “收入一月顶原来半年”

  “搬下来好,就是得自己买菜买瓜果,花钱花得厉害啊。”虽然从山上搬下来快一年了,但佛子庄乡北窖村的蒲宏琴还惦记着自家山上院子里的核桃、栗子和枣。

  如今能够轻松谈起“花钱”,也是因为搬到临时安置房之后,建工三建分公司直接为其中几户特别困难的家庭解决了工作问题。蒲宏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今年48岁的蒲宏琴,本来就是一名农妇,夏天打打草,冬天看看山,每天有5到10元的“工资”,算下来全年的收入也不过3000元。去年“7·21”当天,洪水顺着她家山墙流过,公婆、哥嫂再加上她家一共8口人忙不迭地搬出了老屋。

  在当时援建人员七手八脚帮忙搬家之后,蒲宏琴住到了新房中。可刚过上两三天她就发现,这屋里的菜啊果啊,都要自己买,半个夏天攒下来的几百元钱,都支撑不到月底。

  快没辙时,建工三建分公司的小伙子们又找上了门:“我们这儿正在招工,要不您来试试?”

  一试还就成了,蒲宏琴成了项目部上的清洁工,每天上8小时的班,有了保险不说,每个月还能领到1800元的工资,顶原来半年收入,足够一家三口花销。每天中午、晚上回到临时安置房中,就连不爱打听事儿的老人都得听她念叨念叨工地上的事儿。这楼又盖到哪儿了,这工地上又添了多少人,都通过蒲宏琴传到乡亲们的耳朵里。

  但乡亲们谈得最多的,还是什么时候能住上这楼,自己家能分到什么样的房子。“现在还没告诉我们怎么住呢啊,要不您给问问?”同样在工地上找了活儿,蒲宏琴的嫂子孟祥霞有点难为情,但眼中还是透出一丝希望。

  据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山区居民的生活习惯,永久安置房所有户型都南北通透。等到项目交付后将陆续安排受灾群众入住,“十二五”期间,整个房山区将有数万名受灾群众入住新房。(记者 耿诺)

【编辑:肖媛媛】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