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草原上的双语技能培训:传承民族文化 帮助牧民增收

2013年08月01日 1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内蒙古锡林郭勒8月1日电 题:草原上的双语技能培训:传承民族文化 帮助牧民增收

  作者 乌瑶 于立平 嘎毕日

  “短短几天,老师就教会我们做牛皮带、卡包、钥匙链包了。”手指头好像粗香肠、身板结实的蒙古族汉子都古仁说。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劳动就业局正在开办一期旨在培训转移进城牧民就业技能的手工皮制品培训班。

  这个培训班是蒙汉双语授课,主办单位从内蒙古蒙古文书画艺术专修学院请来的老师额尔登吐还带来了他的得意弟子杜爱军,他俩手把手地教授皮带、卡包、钥匙包、吊钟、皮雕画等六大内容的皮具制作工艺,在教会了画、雕、刻、塑等基本功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完成作品。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还增强了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额尔登吐说。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就业局局长李振茂介绍说,在旗内市场上很少见到有牧民自己的手工旅游产品,因此就想到要结合旅游产业的开发,加大对牧民们的培训力度,主要是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实现增收目标。

  谈到手工制品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两位老师说:“手工制品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曾经应用广泛,几乎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和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手工制品的使用功能已经逐渐消失的今天,就更加凸显出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应当对传统手工制品进行复制和保留,进而挖掘和创新。”

  在问到这些手工制品中的蒙古族元素都有哪些时,额尔登吐手指着一排已经做好的皮雕钟表介绍道,这些作品既有特点,也都很有创意。比如把风景、动物、植物、花卉、民族花纹等都设计到作品里面,钟表的时间指示数字用“沙嘎”(俗称“羊拐”,是一种羊腿骨关节制成的玩具)来代替,体现出浮雕的效果和民族文化特点,构思非常新巧。

  记者看到,来自西乌旗的两位学生胡思乐和萨如拉正在做皮带。而另一位学生都古仁是查干淖尔镇巴彦宝拉格嘎查的牧民,自己还经营着一家帽子店。他说自己从没接受过这样的培训,来到这个培训班完全是因为兴趣爱好,学好以后想多做些民族工艺品,来增加家里的收入。

  本次培训班目前共有32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16岁,年龄最大的40多岁了。主办方表示,将针对全旗有意学习的求学者进行技能培训。

  李振茂说,主办单位将在这次培训结束后,把学员的实习作品集中起来举办一次展览,以鼓励更多的牧民加入到从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创作中来。(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