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庆阳因地制宜引导贫困农民“五变”脱贫致富

2013年12月05日 0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甘肃庆阳12月5日电 (记者 侯志雄)民谚说,“冬日不忙,锄挂南墙”。隆冬时节,甘肃庆阳合水县吉岘乡菜农丑建功却忙得不亦乐乎,他种的两个蔬菜里西红柿和黄瓜,长势良好。“还没有采摘就被客商以不低于1.8元每斤的收购价定走了。”

  吉岘乡九顷湾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示范点共有日光温室22座,由14户群众承包经营,棚均收入1.5万元左右。

  “过去种小麦,每亩地顶多收入1500元左右。现在种植大棚蔬菜,每座棚一年少说也能收入近万元!”镇原县开边镇寨子村支书曹志亮说。

  菜农收入好,果农亦不例外。庆阳镇原县屯字镇的白马村200多户村民家家经营果园,户户靠苹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其中有10多户年收入逾10万元。村上成立的苹果专业合作社让果农段会峰深有感触,家中的8亩果园,没有加入合作社前,每年亩均只能收入3000多元。“入社后,既有技术指导,又有销售渠道,每亩每年能多收入近4000元。”

  实际上,“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滞后、贫困面大、程度深,受教育程度低,是庆阳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突出。”该市的8个县区中有7个是“国扶”县,当地贫困片区的农民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每年田间带来的收益仅是温饱状态。

  庆阳北部的环县,“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是当地种植业的真实写照。

  环县环城镇杨庙掌村民杨乐平家中虽有40多亩地,但“望天收”的日子一直过得“差强人意”。

  而杨乐平所在的环县总面积达9236平方公里,有耕地逾300万亩。当地从改变农业生产经济结构方式入手,提出“漫山遍野种草,家家户户养羊”。丰富的牧草、农作物及秸秆等饲草料资源,让环县贫困农民感受到发展肉羊产业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现在的杨乐平家中两座新砌成的羊舍中有20多只绒山羊。他粗略一算,除去粉饲料、疫病防治等成本外,一年仅养羊就可收入两万多元。他冀望着几年之后,家里能养到50多只羊。显然,当起了“牧民”的杨乐平数年间“发羊财”经历使他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庆阳市市长栾克军认为,庆阳农业经济结构中核心是要解决调结构转方式,调整为符合本地特色可持续发展,符合本地的资源禀赋。

  据此,庆阳官方提出,针对当地北部半农半牧区、中部特困区、子午岭林缘区、深度插花贫困村“四大片区”的不同特点,围绕立地条件、发展基础和农民意愿,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原则,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首位致富产业。栾克军表示,此举构筑了产业扶贫新格局是帮助贫困农民“改穷业”。

  正如栾克军所言,在庆阳,贫困片区农民正在以不同产业方式“改穷业”,他们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逐渐实现着“五变”。亦为,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让农民“变”牧民;在中南部塬区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让农民“变”果农;在川台地和城郊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让农民“变”菜农;在子午岭林缘区发展苗林产业,让农民“变”林农;在城镇和城郊工业园区,培育非农产业,让农民“变”市民。

  而当下甘肃正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中,其中“富民产业的培育、能力素质提升方面的突破”与庆阳官方提出的四大贫困片区的农民实现“五变”的思路不谋而合。(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