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西九江现新型毒品“跳跳糖”“橙汁”

2014年06月12日 10:58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图为九江警方查获60多包伪装成“橙汁”、“跳跳糖”的新型毒品。这种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不会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迷惑性极强。

  □本报记者刘子阳文/图

  一种伪装成“跳跳糖”、“橙汁”冲剂的新型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会发生变化,甚至香味相似,迷惑性很强。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八里湖分局禁毒大队和官牌夹派出所在九江开发区某宾馆查处一起贩毒案,缴获新型毒品“跳跳糖”、“橙汁”60余包,“K粉”200余克,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公安部禁毒局了解到,近年来,合成毒品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对我国危害最大的毒品问题。

  90后或成涉毒主体

  据八里湖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民警周志辉介绍,4月23日上午警方接到举报,开发区一宾馆内有男子涉嫌吸毒。接警后警方立即赶到现场,迅速控制住涉毒人员邓某,从他身上搜出“橙汁”冲剂、“跳跳糖”、冰毒和麻果等。

  “邓某被抓时还沉浸在新型毒品带来的兴奋当中,我们判断交易完成的时间应该不长,便将计就计,让邓某以进行毒品交易为由约出他的上线潘某。”周志辉说,经过6个多小时周旋,当天15时左右,警方在另一家宾馆抓获潘某。

  邓某每月的零花钱有两三万元,平日里开着宝马车,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据邓某交代,其持有的新型毒品是从南昌的朋友手中买的,由物流司机带到九江长途汽车站,取货时邓某都会当场验货,喝一杯确定真假。

  记者从公安部禁毒局获悉,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以青少年为主,吸食场所主要为公共服务场所、宾馆、出租房等。吸食人员有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周边欠发达地区发展蔓延趋势。

  伪装成“跳跳糖”、“橙汁”冲剂的新型毒品属于合成毒品,毒效持续时间较长,喝一次两天大脑都会处于兴奋当中,对吸毒人员极具诱惑力。

  公安部禁毒局预防宣传处负责人表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敢于尝试,容易受到毒品诱惑和侵害,如果不加强预防教育,未来10年,90后很可能成为国内涉毒人员主体。青少年和合成毒品是近年来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禁毒宣传教育抓源头、抓重点,这个源头和重点就是青少年学生。

  新型毒品毒性更强

  据介绍,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这类毒品近20年才在我国出现滥用,并且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

  此次江西九江警方缴获的“跳跳糖”、“橙汁”新型毒品,社会公众难以形成清晰认识,更容易被诱惑而去接触。

  周志辉告诉记者,从办案经验看,很多吸毒人员对于新型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他们不会碰海洛因,却认为新型毒品没什么危害。

  公安部禁毒局调查显示,六成多被调查者认为合成毒品不是毒品,没有成瘾性。这种错误认识不改变,滥用合成毒品问题快速上升势头就难以遏制。

  公安部禁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毒品的成瘾性主要取决于其精神依赖性,即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心理渴求,又称心瘾。合成毒品毒性强烈,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次足量尝试就可产生快感,表现出比海洛因更强烈的精神依赖,更易成瘾。苯丙胺类兴奋剂等合成毒品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急慢性精神障碍;这类毒品还会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和猝死。

  警方办案发现,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将若干种合成毒品混合在一起兜售给吸毒人员,毒品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发生致命危险。合成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和艾滋病、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合成毒品社会危害严重。

  扩线深挖打击网络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多策并举、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合成毒品犯罪。

  公安部禁毒局从源头抓起、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引导、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全国禁毒堵源截流指挥系统,实现对各地查缉工作的远程监督与指挥。在重要海关口岸、机场、港口、火车站、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休息区、物流园区和邮递枢纽等重点节点,建立固定或流动检查站,增强流动检查站数量和机动性,加大查缉力度。推动建立物流及寄递行业禁毒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总结和推广浙江物流及寄递行业实名制经验。

  各地公安禁毒部门主动进攻、以打开路,严打境内制毒犯罪,有力遏制了合成毒品发展蔓延。建立打击制毒案件延伸侦查机制,实现对贩卖易制毒化学品犯罪活动、区域分销网络的同步打击;充分发挥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机制作用,将合成毒品犯罪案件列为重点督办案件,加强指导协调。特别是针对涉及“奶茶”、“橙汁”、“跳跳糖”等新类型合成毒品案件,加强对毒品犯罪嫌疑人、服刑人员、强制戒毒人员等的扩线深挖;发动重点物流及寄递企业、重点化工企业工作人员提供易制毒化学品流向的异常动态线索,加强阵地控制。

  各地公安机关还加强对合成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频发场所的禁毒管理,建立娱乐服务场所禁毒管理长效机制。与娱乐服务场所法人签订禁毒管理责任书,将明察暗访作为督促、发现问题的常态化手段,建立涉毒娱乐服务场所“黑名单”,定期向社会通报。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