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史文清撰文聚焦赣南苏区发展:大美赣南 且行且歌(3)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7月03日 17: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赣南是幸运的。

  80多年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赣南,进行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探索。今天,这里又成为革命老区致富的“样本”,进行着另一场伟大的探索。两种探索,内容不同、背景不同、对象不同,却在时空的转换和变迁中,凸显出一样的深意以及历史的某种必然逻辑。

  对赣南的关注,依旧从回归历史开始。

  2011年2月,通过中央媒体反映,赣南老区红军遗属生活状况引起高层关注。习近平同志立即作出批示,民政部专门派调查组。很快,专项资金下拨,用于解决红军遗属生活困难和土坯房改造。

  2011年6月,一场大型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进行了15天,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那段发生在赣南的红色历史,以全新的视角,在全新的场景下得到呈现,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次展览,是对赣南特殊历史地位和独特历史贡献的重新认识,是对赣南的一次“再发现”。

  2011年11月,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不仅高度评价了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且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历史的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它前承“井冈山精神”,后启“长征精神”,成为我们党“精神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

  赣南,终于回归应有的历史地位。

  对历史的温情回顾,是为了对现实更为深切的关照。

  2011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落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赣南苏区历史的充分肯定,饱含着对赣南人民的赤诚大爱。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作出批示,每一次批示,都凝聚着党和国家对这片土地的殷殷关注、拳拳关爱。

  2012年初,春天如期而至,振兴赣南的希望在萌动中破芽。

  3月31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制定工作启动会召开,中央层面正式“把脉”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月10日,国家42个部委149人组成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实地考察。调研组兵分十路,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走街串巷、进村入户,马不停蹄、昼夜兼程,足迹遍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

  在瑞金市泽覃乡光辉村半山园小组,烈属后代杨小琴哭诉自己患上了尿毒症,实在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全家近乎绝望。面对哭诉,调研组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的眼睛湿润,当即捐款,在场的同志纷纷解囊,鼓励她勇敢地活下去。杨小琴泪浸双眼、感激至深……

  来到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调研组成员亲眼目睹孩子们在租用的民房里上课。90多平方米的空间,77名学生挤在一起。如此艰苦的办学条件让调研组的同志唏嘘不已。

  “送郎当红军,阿哥莫挂心……”在瑞金市叶坪乡洋溪村,90多岁的杨荣秀老人,又唱起了往日的歌谣。歌声中,老人仿佛回到了15岁参加红军时的峥嵘岁月。杜鹰轻轻走上前,郑重地为她戴上一顶红军帽。

  ……

  赣南人民像当年迎接红军一样,迎接来自首都的亲人。他们以客家人最纯朴、最热烈的方式,表达不尽感激与热诚期盼。在瑞金,调研组离开时,74岁的钟星发老人拿出自己精心绣制、压在箱底多年的鞋垫,硬塞在杜鹰怀里……

  至今难忘,4月16日调研情况通报会。亲历赣南乡村的调研组成员,感情饱满、情绪激动,两位司长竟然哭着完成了汇报。没有一种责任、没有一种大爱,又怎会有这种酣畅淋漓的情感!杜鹰用“4个特殊”,概括了全体成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位特殊、贡献特殊、困难特殊、需要特殊支持!

  闻此言,在座的无不动容,许多人哽咽落泪。作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我的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但感激不仅于此。从谋划的第一天开始,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就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省直各厅局的倾情相助。正是举全省之力,一个个难点节点得以破解,最终玉成这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