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乡村赤脚医生40年坚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4年10月30日 09: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南平10月30日电 (傅邵平)“人就算活10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60多岁的张玉军回忆起当初感概颇多,他说,“那时保健站只有两位医生,村民体质比较差,医疗条件也很差。

  张玉军,男,中共党员,留守乡村医生,1955年出生于大埠岗镇竹源村的他,在1971年初中毕业后从事木业加工。当时木工工资比赤脚医生高出好几倍,但由于当时村里读书的人少,大队就动员他到村保健站工作帮忙,当时他也彷徨过,但当他看到乡亲们求医的艰难和渴望的眼神,1974年那年他毅然选择了村保健站,从此一干就是四十年。

  刚开始除了根据处方抓药,给注射器消毒,什么都不懂,为珍惜这机会,他有空就琢磨已开过的处方,三个月后有较大进步,生产队知道后,出资工分保荐他到县里参加卫生局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第四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他想到回乡后就能解决乡亲们求医难的瓶颈,于是下定决心钻研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向老医生虚心请教。他的好学赢得了医疗队的欣赏,医疗队的同志们手把手传他内科、外科等知识与经验,由于好学,他很快便成长。从此,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雪,只要有病人的招唤,他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间地头、荒山野郊,到处有他的身影。他把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家乡,他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他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了百姓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1977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麻疹爆发的一年,福建南平竹源村先后共爆发麻疹80多例。二十出头的他正是家里的壮劳力,但为了保障患者健康,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到患者家中巡回观察病情,是否病发,如有病发一天三、四次的为他们及时治疗,在他全天的跟踪下,经过一周多的时间,80多个患者一一痊愈,因此得到了大队及乡亲的赞扬,在公社广播站作为典型宣传。

  也在这期间的一天,在巡察时途经村民傅某家门口时听到一个妇女的哭声。在一个装谷子的箩筐里看到两个没动静的婴儿,出于职责,他手往里一伸就感到一股烫手心的气流涌过来,赶紧把小孩抱到通风的地方,诊断出患的是麻疹,病情非常危急,肺部严重感染,已发生休克状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进行4小时的一次治疗,忙到第二天小孩才苏醒过来。这时他着急的问孩子家人,为什么把生命当儿戏,孩子娘用梗塞的声音回答:“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家里穷,就没……”这时的他陷入沉思,心想不能只是一味的为患者解决病痛,而要让乡亲们知道防病。于是他开始自制预防疾病宣传册,行走于田间地头宣传医学基本常识,践行医者的使命。

  村民说他是早出晚归“两头黑”回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981年,村里撤掉保健站后,他自己经营了一家小诊所,只有30平方米左右,医疗设施非常简陋,平时看病靠的只是一个听诊器。没有什么医疗设施,没法进行检测,靠的就是听诊器和经验,因此村医的风险和压力都非常大,最怕出现诊断错误。可是行医多年下来,从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

  1983年,他的人生转折机会来了,只要到建阳卫校学习3年就优先照顾转正式医生。可是张玉军犹豫了,心想,“现是撤保健站后竹源村唯一的乡村医生,我去学习的这三年百姓的健康怎么办?”他心系着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500多人的健康,于是毅然放弃这次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也成家立业了,也在县城从医开诊所。他儿子常劝他他说:“村里的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进城陪读,剩下的不是留守老人就是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500人,叫他进城在自家的诊所帮忙”。可是张玉军却坚定的说到:“就是因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弱势群体留在农村,所以我才更不能离开,我离开了,他们怎么办?”

  这就是张玉军,一个普通乡村赤脚医生40年的坚守。(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