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庆阳环县十年九旱“绿植梯田”促生态嬗变(图)

2014年12月02日 0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甘肃庆阳环县十年九旱“绿植梯田”促生态嬗变(图)
    甘肃环县东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绿化面积达40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60多万株,山顶修建的景观使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登高的好去处。 文璟 摄
    甘肃环县累计修建梯田156万亩,人均4.9亩。全县适宜农业机械耕作生产的土地90%都是梯田。梯田,被环县农民视为 “饭碗田”。 文璟 摄
甘肃环县木钵镇鸳鸯沟村川区。 陈羿舟 摄

  中新网甘肃环县12月2日电 (记者 殷春永 侯志雄)“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庆阳市环县山峦如黛,县城东西端的山岭绿植如茵,留在环县人记忆中山岭上的满目苍凉正在变化,生态环境改善,涵养了水源,改变了当地“十年九旱”境遇。

  “四水”一起抓

  “干旱”曾是甘肃许多缺水地区的代言词,而环县却是中国重点沙区县和甘肃干旱县之一,水在环县极具有特殊的意义。

  环县县长何英禅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环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解决缺水问题,当地有四句话:“用好天上水、引好外来水、用好地表水、净化地下水”。何英禅形象地称之为“四水齐抓”。

  何英禅介绍,2011年,陕甘宁盐环定扬黄水续建工程使黄河水通到环县,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问题,通过向13个乡镇辅设管网,到2015年可以解决18.9万人的饮水问题,即为外来水。本地苦咸水的淡化方面,每年除环江的6400万方水淡化外,当地还用机井调蓄储备了将近1800万方地下水进行淡化处理。在农村,农户家中基本上有两口水窖,通过雨水蓄集,一个水窖蓄水30立方可解决家庭的饮用水问题,成为地表水的主要用途。

  “绿植”解干旱

  降雨量不均衡是环县气候的最大特点。每年7—9三个月集中降雨,却形成了汛期,洪水携带着泥沙把肥沃的土壤冲刷殆尽。

  2012年7月的一场暴雨让县城居民至今心有余悸,连日大雨洪水顺着东山冲出,竖日,县城街道的淤泥近一尺厚,东山连接县城的四个巷道均被淤泥堵塞。

  洪灾过后,环县官方开始了东山治理工程。采取山顶打机井、坡面修水平阶、沟道建拦蓄坝、满山栽植常青树等措施。为了保证所栽的树木成活,夏季给树搭“遮阳伞”,冬季“盖被子”。不到两年,东山绿化面积达40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60多万株,山顶修建的景观使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登高的好去处。

  环县东山的绿化成为当地多年来保护生态的缩影。采访中,记者听到环县人说得最多的话题是“今年雨多了”。

  在当地生态环境差的山城梁乡,环县林业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带着林业技术人员在林业调查中发现,“过去的不毛之地开始长草了,在植被最稀疏的阳坡,每个平方面的草本植物达到25株以上。以专业的角度来看,25株以上意味着当地的草本植物达到了生存条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此间地域的阳坡裸露着一片片黄土,看不到一株草。

  王龙告诉记者,“前些年,环县的降雨量是南高北低并且差距很大。通过去年气象局提供的近三年的资料,差距正在缩小,四季也在逐渐均匀。”

  为了能让这种良性环境得到永续循环,利用有利的墒情,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庆阳市“发展苗林产业,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目标,环县实施了“苗林结合培育工程”。

  从山城梁乡到甜水镇一路走去,可以看到多处公益林,树木个头矮小,但都已有五六十年的树龄了,这即为“小老树”地带,学者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风沙,还有干旱。

  改变生态环境的就是要种草种树。何英禅认为,“栽的树很关键。”不能栽阔叶树,因为它蒸发量太大。只能栽针叶树,如油松能保证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下自保,针叶松落下来以后能改变土壤土质。

  在环县了持续大规模栽树植绿中,每年造林面积不少于5万亩。很多群众自发地购买树苗上山植树。虎洞乡贾驿村农民苗志义在自家周围方圆4公里的范围内植树超过5万棵。现在,这些树木中有六成以上已成材挂果,苗志义家林果年收入3万元以上,成材林估算价值达40多万元。

  天池乡天池村村民李月锋今年自己花钱雇人种了10多亩柏树和油松。每亩220株,成材后可以出售一百株受益,留下的成为生态林。李月锋说:“得知政府有种树政策,我就赶紧要点苗子种。”随后她还向来调研的何英禅要树苗。她说:“前些年不种树,现在树栽了,环境好风景都好了,等树长大了还能卖钱。”

  除了全民义务植树,当地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四期、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并以县北沙区、流域区域和退耕区域为主战场。刘家塬村村民冯占军、蔡生杰、刘耀文三户联营,承包荒山1000多亩,集中连片进行苗林培育。万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木钵镇承包荒山1万亩,引导农户转让荒山荒地,合作社负责栽植实施,收益按照农户、合作社分成。

  目前,环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65.3万亩,人工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17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林草覆盖率达到24%。大规模绿植的栽种使当地的干旱情况有效缓解,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应初步显现。

  “梯田”保水土

  水土保持,关键是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环县357万亩耕地其中210万亩是坡耕地,每年修整15万亩耕地,保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措施就是梯田。

  何英禅介绍,“环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有10多亩,但多属于山旱地、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就有60万亩。”当地认识到只有改变立地条件、蓄住天上雨水、保住地里土肥,弥补“短板”,唯有实施梯田建设才是治穷致富的长效工程。

  在环县洪德乡耿塬畔村的梯田建设点上,山坡梁峁上,推土机来回穿梭,农民正在平整地埂。原来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的山峦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层层梯田。村民耿平山说:“过去的‘滚牛洼’地,一亩收麦子100斤左右,自从推平了12亩梯田,一亩能收麦子300多斤。”

  在张塬村,一万多亩耕地中大部分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2013年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将原有的坡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村民耿有山说,“以前种的70亩全是洼地,现在都推平了,用拖拉机耕两天就种完了。”

  南湫乡多年在外打工的代家洼村农民计生智,联合本村4名农民流转土地1万亩,采取筹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模式,机械化种植马铃薯。去年种植的1万亩马铃薯毛收入达到1000万元,创造了干旱山区万亩良田收入千万元的“奇迹”。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环县旱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分中,60%来源于梯田效益增加。不仅如此,梯田还为地膜覆盖搭建了平台,既有利于集纳雨水,防止了水土流失。

  目前,环县累计修建梯田156万亩,人均4.9亩。全县以梯田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面积超过百万亩,适宜农业机械耕作生产的土地90%都是梯田。梯田,被环县农民视为“饭碗田”。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攒金攒银,不如把地推平!”

  何英禅表示,梯田的推进为旱作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环县还将每年新修梯田15万亩,使全县梯田累计达到190万亩,人均达到6亩。

  据资料,环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8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改善环县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是关键。

  “山上戴草帽梯田缠腰,脚下大坝,穿的是雨鞋。”何英禅风趣地打比方。他说,“保水土就是搞小流域治理修梯田,山上植树种草,梯田能把水拦住,下面再打坝,上面冲下来的水土能保住。(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