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遗落于攀枝花的“三线”往事

2015年03月02日 2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攀枝花3月2日电 题:遗落于攀枝花的“三线”往事

  作者 贺劭清

  “我们在这里建高炉、铺路基、修钢轨,也在这里种下火红的攀枝花,这条不到2公里的简陋小街是我们青春、热血的见证地。”再次来到攀枝花大渡口,年过古稀的铁道老兵成世伦唏嘘不已。

  2日,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在攀枝花召开,“三线”建设所涉及的各个省市的专家学者与“三线”建设亲历者共同追忆“三线”建设历史,探讨“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至1980年间,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和自治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成世伦是中国“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也是因“三线”建设而立市的攀枝花五十年路程见证者。当年成世伦与数十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来到荒凉的攀枝花,共建钢铁基地、修成昆铁路。

  “我们将帐篷搭在山窝,三块石头便是锅灶,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成世伦说,刚来大渡口时“三线”建设者们的席棚、帐篷、铁架棚遍地,野菜、盐巴就着粗粮便是三餐,去金沙江挑水供一日使用是每天的“必修课”。

  事实上,大渡口曾是攀枝花经济特区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中心。在这里“三线”建设者们用5年的时间建成了年产150万吨铁的大型企业,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材,结束了中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

  由于“三线”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夹在逛街的人群中,有意无意倾听全国各地的新鲜、稀奇事,回去劳动时当谈资笑料与友人分享,被成世伦等“三线”建设者们视为完成一天工作后的乐事。

  时至今日,记者漫步攀枝花这座由90%移民组成的城市街头,仍能听见混杂着东北、云贵、湖北、江苏口音的“攀枝花普通话”。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鲁、闽、苏、浙、湘等不同菜系的餐饮饭店均能寻到。

  原中国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在当日研讨会中指出,攀枝花是中国“三线”建设巨大成就的缩影,也是“三线”建设者的骄傲,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应重视调迁后厂址利用不充分、部分老“三线”建设者生活困难等问题。

  “有些和我们一同争时间、抢速度,翻越大小凉山的战友们却永远的留在了山岗上,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成世伦感慨,50年后,曾经的“不毛之地”已变成中国钢铁钒钛之都,攀枝花的山水给“三线”建设者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