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5年贵州将生态移民15万人

2015年03月05日 1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2015年贵州将生态移民15万人
    来自凯里市湾水镇的范小英,三棵树镇的杨先光、杨贵等村民幸福地把写着房源信息的签举在胸前合影留恋。 杨娟 摄

  中新网贵阳3月5日电 题:2015年贵州将生态移民15万人

  记者 张伟 通讯员 杨娟

  中国农历春节的欢愉尚未消散,贵州省凯里市的464户农村贫困户再次喜上眉梢,他们各自拥有了一套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房屋。

  在近日举行的凯里市2014年度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房屋分配抽签仪式上,70岁的凯里市杉树林村村民王学书老人抽中了一套90平方米3室2厅1厨1卫的住房,圆了他的“住房梦。”

  “我们家7口人挤在只有不到60平方米的3间木房里,这样的状况终于可以改变了。”王学书难掩内心的激动说,“我的子女都在城里找工作,这下我有房子了,也可以搬出大山进城享享福了!”这一席话也说出了众多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户的心声。

  据悉,2015年贵州将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3.5万套、搬迁15万人。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真实写照。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部追赶发展的历史,贫困一直是贵州绕不开的痛。

  作为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心,聚焦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而将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则是贵州的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举措之一。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这是贵州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最大短板。”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主任付贵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山里的贫困”,必须“跳出深山找出路”。

  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省份——贵州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从2012年6月起,计划用9年时间将20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拔掉“穷根”。作为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的头号重任,贵州已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7.2万人,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4.3万套。

  贵州的扶贫生态移民并不是“一搬了之”。移民安置住房政策如何,可以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吗?搬迁后土地政策如何,原有土地还有承包经营权吗?搬迁后是否保留农村户籍或转成城镇居民?……

  67岁的凯里市舟溪镇平中村村民李茂芬则告诉记者,“完全没有诸多顾虑!”凯里市扶贫生态移民局局长张荣则表示,扶贫生态移民在住房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诸多方面享有“特殊待遇”。

  据了解,扶贫生态移民享有的“特殊待遇”包括,搬迁后可以自愿申请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对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后是否保留农村户籍或转为城镇居民尊重移民户意愿等。

  来自凯里市湾水镇的范小英,三棵树镇的杨先光、杨贵等村民幸福地把写着房源信息的签举在胸前合影留恋。他们对抽签的结果相当满意,并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凯里做点小生意没那么大压力了。”

  “现在打工租房住,花销大还不方便,抽中房子很开心。”

  “不准备外出打工了,有了房就有了归属感,就近工作又可以照顾家里,挺好!”

  ……

  “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是贵州扶贫生态移民的“原则”。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为例,当地政府以“5个100工程”为依托,积极引导扶贫生态移民尽快实现就业;同时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扶贫生态移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对于自主创业的,享受当地创业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

  张荣表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有效改善凯里市居住在深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农户生存发展环境,建立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人口战略转移、农民增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未来,贵州扶贫生态移民攻坚战仍将继续,2015年将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3.5万套、搬迁15万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