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少数民族语言传承面临难题 小学语言选择系重点

2011年10月12日 01:18 来源:央视《新闻1+1》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何用母语来诉说?

  (节目导视)

  斯仁道尔吉:

  毕竟是蒙古族人,必须得会说蒙语,也得跟着学汉语。

  解说:

  离开草原,进城求学,民族文化如何随行。

  白岩松:

  喜欢说汉语还是喜欢说蒙语。

  学生:

  汉语,还有蒙语。

  解说:

  小学多,中学少,金字塔的格局如何改变?

  学生:

  去了外地没有蒙语语言环境,但是在我们的心里蒙语是扎根在我们心中的。

  毕竟选择生活方式不一样,我已经习惯了汉族生活。

  解说:

  越来越好的条件,越来越好的教学,民族语言的传承如何从学校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包文英:

  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应该开放民族语言授课环境的保障,蒙古语言文字也能考公务员,也能考事业单位。

  解说:

  《新闻1+1》本期关注“如何用母语来诉说”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中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年轻人这一路受教育下来,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是大学。在这之后,最后能够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读、写,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细微感受的还有几个。

  本台记者白岩松最近正在内蒙古的海拉尔对这个问题进行采访。岩松本人就是一位蒙族人,而且从小就在海拉尔长大,我们不妨先请他用蒙语给大家问个好。

  白岩松:

  董倩,还有观众朋友,你好。我现在就是呼伦贝尔电视台新闻演播室来跟大家作报道。

  主持人:

  岩松,我打断体一下,你刚才用蒙语给我们问了一句好,能不能再多说一句,说一句欢迎收看《新闻1+1》。

  白岩松:

  说不了了,说不了那么多。接下来可能我得给观众朋友详细介绍一下,呼伦贝尔是我的家乡,我在这出生、长大。我的爷爷只会说蒙语,一句汉话不会说;我的爸爸,蒙汉兼通,因为他是他们那的第一代大学生;到我这可以说一些蒙语,比如说吃、喝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能说一些,也能听一些,但是平常基本上是用汉语来主持节目,这一点您是知道的;到了我儿子的时候,用蒙语他完全一句话都不会说,但是英语说得不错,这是四代人。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背景我格外关注母语,各个民族的母语,在我们变迁时代中的一个发展。

  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席慕容,他是蒙古族,有一首著名的诗后来变成了著名的歌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里面有这样一句,我相信很多人唱到它的时候都会格外被触动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少数民族。那个歌词是“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因此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号,究竟现在我们的民族语言教育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样一系列的问号,回到了我自己的家乡。来,从呼伦贝尔的一所小学开始说起。

  (播放短片)

  解说: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妈妈帮七岁的卓拉收拾书包,为明天的开学做准备。离家90公里,目的地海拉尔呼伦小学,马上就要恢复的寄宿生活,换洗的衣服,还有难舍的亲情。

  斯仁道尔吉,卓拉的爸爸。他告诉我们,相比当地的民族小学,城里的教学条件更好,虽然心里舍不得,但是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和住在附近的大哥家、姐姐家还是决定送孩子们去呼伦小学学习。

  斯仁道尔吉(卓拉的爸爸):

  呼伦小学的方面都好,有些娱乐活动,都挺好的。

  毕竟是蒙古族人,必须得会说蒙语,民族的文化。

  解说:

  蒙汉兼通,这是斯仁道尔吉对卓拉的期望,也正是学校的教学方向。在斯仁道尔吉心里,他也希望卓拉能够一直读蒙语学校,接受蒙族语言的教育。

  斯仁道尔吉:

  我想(卓拉能)一直读民族学校是最好的。

  记者:

  呼伦小学读完了想让她去哪所中学?

  斯仁道尔吉:

  呼伦小学读完了,接着读海拉尔蒙中。

  记者:

  然后呢?

  斯仁道尔吉:

  海拉尔一中。

  记者:

  这几个都是民族学校?

  斯仁道尔吉:

  对。

  解说:

  承载着各自父母的期望,下午一点半,四个孩子在卓拉家相聚。卓拉的姑父开车送她们前往海拉尔,因为离家太远,为了照顾好孩子,亲戚几家人掏钱还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而同车的奶奶将会留在那里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

  字幕提示:

  2011年10月8日

  海拉尔 呼伦小学

  白岩松:

  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里有一所资格很好的小学,就是我现在在的这个呼伦小学。资格有多老呢?已经106年了,这所学校是一个以蒙古语教育为主的民族学校。别看这个学校座落在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里,但是在整个20多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像吸铁石一样极具吸引力,因为有很多家庭想把自己的孩子接受民族教育,就会把孩子不远千里地送到这所学校里来。

  解说:

  一年级一班,卓拉和表妹所在的班级,开学第一节的数学课。

  在呼伦小学,像卓拉这样的少数民族孩子一共有588名,他们中的90%都来自以畜牧业为主的四个旗县。在这里,他们除了能够学习蒙语、汉语和英语,还将接受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活动,这也让蒙原文化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延续。

  字幕提示:

  2011年6月1日

  呼伦小学 校园那达慕

  白岩松:

  在民族语言的教育当中,小学这个入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只有小学选择了民族语言的教育之后,将来才有可能去上初中和高中,虽然也许也会人离开,但是如果小学的时候没有选择蒙古语言教学或者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将来绝不可能在中学或者大学的时候再回来,因为完全跟不上。所以小学这个入口如何增强吸引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呼伦小学如果要是从现在数字的变化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2008年的学生是256名,2010年的时候376名,2011年的时候588名。在这样一个急剧增长的数字,而且教职员工三年还增加了17名少数民族教师。我们看到的都是好消息,一方面是呼伦小学办得非常好,具有吸引力;另外,今年内蒙所有的中小学,只要是民族语言教育,全部免学费、免学杂费,还有补助,而且伙食每天补三块,加起来的钱需要得很多,吸引力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人数增加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优质的学校太少了,很多牧区的民族小学取消了,所以大家都要不远千里、不远百里地集中到呼伦小学来。其实要选择上这样一个小学,家长也很挣扎,也要开会。来,我们到呼伦小学门口去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