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利益裹胁的“继续教育”变了味

2012年02月06日 14:2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广州多名高校教师抱怨称,省人社厅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而提供的收费课程却不能满足老师的需求。但为了职称,有的老师不得不“重修”小学英语,有的老师则发动亲朋好友帮忙上网络课。为此,有人发现“商机”,在淘宝网叫卖“帮学帮考”。(2月5日《信息时报》)

  继续教育本是好事。其初衷原是通过完善个体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和个人的发展。然而,这么一件好事,却似“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将“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捆绑,就已极不合理,而提供的继续教育质量则更令人堪忧:继续教育资源不足,课程乏味、授课水平低。参加这种继续教育,非但无益,相反劳民伤财,甚至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影响。

  此种背景下,“继续教育”已然沦为“职称教育”———确切地说,其实质是一种“职称买卖”。在这种所谓的“继续教育”中,我们只见“职称”和“金钱”,而全无“教育”的影子;当然,这种“买卖”是不公平的,它裹挟着买方的无奈和卖方的窃喜。

  按说,“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原本并无“血缘关系”;而事实上,即便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中,“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也仅仅是“应当”而非“必须”列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且不说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仅就其表述来看,这也是一项弹性条款。可如今,在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中,相关规定却成了一项强制性条款,职称资格申报必须提供完成继续教育情况证明等材料。此种做法,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显而易见,令“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两者如胶似漆的,正是权力这支万能、神奇的“黏合剂”。权力“黏合”之下,很多不相干的东西,是很容易“挂钩”的:比如,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志业的教师,却屡屡在拆迁大戏中登台“献艺”,充当“说客”,而若配合不力者,则要遭受停薪、停职、乃至开除的威胁;评定注册会计师,其诚信与否也要与考生购买正版教材挂钩……权力所缔造出来的神奇景观,足令时代为之失色。

  不难发现,上述种种错谬荒诞的现象背后,权力的魅影清晰可见;而它们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便是“公权绑架”。这是权力通吃之下惯有的行动逻辑,盖因不受制约的权力或依附于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往往能够以最小的成本,甚至零成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继续教育”与职称挂钩,正是这样一个注脚,它见证着公权力品质的沦陷和变异。(苗蛮子)

【编辑:姚培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