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校庆“序长不序爵”引热议暴露官本位渗透加剧(2)

2012年02月20日 1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背后的利益

  刘道玉统计了在清华校庆之后,各大学举办校庆的情况:2011年前5个月,已经或即将举办校庆的大学有42所,其中百年(含百年以上)的7所,90年校庆2所,80年校庆的2所,70年校庆的5所,65周年的1所,60周年的20所,40周年的3所,10周年的2所。而这些校庆的共同特点是:提前两年就刊发大幅公告,举办各种高官和名人参加的论坛,印制豪华的宣传品或专题影片,在高档剧场里搞文艺演出,“还有某些大学不实事求是,把建校时间任意攀沿,反正是校史越长越好”。

  专门做教育史研究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也说,现在很多学校大搞校庆,却缺乏一本脉络明晰的校史,“比如北大到底是哪一天诞生的,现在都还没有弄清楚,如果以五四作为校庆,应该从1919年算起,但现在又是从1898年算起,那京师大学堂准确的建立时间又没有研究出来。”还有不愿透露名字的教育史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去参观北大校史展览,“进门的第一幅画像就是李大钊,我就问他,这个你怎么解释,如果要算和共产党关系的话,应该是放陈独秀。如果算对学校的贡献,应该是蔡元培,如果这些都不算,那么就应该是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

  储朝晖提醒说,很多人集中于批评大学校庆的官本位思想,却没有意识到尽可能邀请官员和成功商人,这对高校来说意味着隐性或者显性资源。虽然南大校庆办对《中国新闻周刊》反复强调,校庆所需资金是学校自筹,不会额外申请财政拨款,但的确还是有不少高校在这样的校庆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利,这也让校庆成为各个高校迷恋的关键词,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以讲笑话的方式告诉记者:自己入校的时候刚好错过了百年校庆,以为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谁知道入校第一年学校的关键词就变成了祝贺百年校庆成功举办一周年。

  刘道玉当武汉大学校长的时候主持操办了1983年11月的七十周年校庆,他还记得庆典是在学校小操场里举行,除了来宾以外,教职工和学生都自带小板凳,学校既没有在报刊上发布校庆公告,也没有邀请中央领导人参加会议,参加校庆最高级别的是校友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和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整个校庆就印制了一本画册和一枚纪念章,这样的校庆在今天的高校尤其是名校中大概是不可复制了。

  面向未来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时,刚好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150周年校庆,两个学校的校庆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公众加以对比。上述南大校庆办负责人员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筹办校庆的过程中,它们的确参考了很多国外名校的办校庆方式,比如麻省理工学院150周年和剑桥八百年,“MIT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因为它们的主题是反思教育,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我们今年的校庆也会有类似的内容。”还有一所他已经忘记名字的国外名校在自己的一百周年校庆,提出的口号是向前看一百年,“这也给我们很多启发,现在国内的校庆都集中于讲过去的辉煌,但是我们也想讲讲未来。”

  刘道玉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中国大学这样大操大办校庆。比如牛津大学900年校庆,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京都大学的100周年校庆,校内没有任何庆祝活动,反而贴了一张大海报,上面写着:“京都大学与殖民政策——反思京大犯的错误”。哈佛大学有严格的规范,每50年举行一次校庆,1986年是350年校庆,时任总统里根希望参加和发表演说,也希望学校向他颁发名誉博士学位,但是校长博克说,“无意奉承总统的虚荣心要求。”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任院长刘海平曾经三次参加过哈佛的毕业典礼,他说,在没有校庆的时候,这就是哈佛最大的庆典。在他看来,这是标准的“序长不序爵”,“进场方式都是按照届数,比如现在最老的校友毕业于1923届,可能也就两三个人来了,可能都是坐着轮椅,最热烈的鼓掌声一定是给这些最前面的老人,虽然这些人我们都不认识。”1999年的时候,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回哈佛参加毕业典礼,这一方面因为他是哈佛校友,另一方面因为那一年他女儿也从哈佛毕业,刘海平就坐在距离戈尔不到十米的地方,戈尔和所有人一样坐在一个小矮凳上,“他有点秃顶,天气很热,太阳直接晒在他的头上,还有点反光”,但是“坐在校友中间,他看上去很舒服”。

  刘海平说,希望三个月后的南大校庆也能如此,让所有回来的人都感到“舒服”,这样就是一次最好的校庆了。 (本刊记者/李静睿)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