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民革中央副主席:扶教育的贫 开人才的矿

2012年03月14日 15: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扶教育的贫开人才的矿

  ——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的扶贫故事

  不堪风雨的茅屋小学,山村教师低矮潮湿的简陋住房,大群因交不起学费而在乡村小学前后徘徊观望的山村孩子……这是1992年,我们民革中央专家考察组第一次赴贵州省纳雍县考察时见到的情景。

  1991年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民革中央选择了贵州省毕节试验区最边远的贫困县之一 ——纳雍县作为扶贫联系点。当时,我们提出来一个很豪迈的口号: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

  扶贫首先从解决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最困难的问题入手。民革中央协调资金修建了纳雍县第一条柏油路,帮助当地政府引进电力企业建了两个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火电厂,拉动经济发展。我们发挥民革智力密集优势,组织茶叶、蔬菜、果树等方面专家,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扶持蔬菜和茶叶两大产业发展。老百姓从中受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脱贫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教育上不去,老百姓脱贫就没有源头活水。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治本——我们20多年来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印证了这条宝贵经验。

  刚开始,我们举全民革之力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教育硬件设施,仅在纳雍县就新建、改造12所希望小学。后来国家开展“普九”验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们就转向资助贫困学生。

  我们不仅希望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更希望他们能学会带领家庭脱贫的本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在甘肃,我们就有一种“一对羊扶贫助学”模式,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配备一对羊。羊身上的出产,既能帮助解决孩子的学费,还能为家庭增加收入。

  10多年来,经过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贫困地区的教育硬件短缺问题已不再突出。当前,提高当地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举一个例子。4年前,我又一次到纳雍县的一个村考察,了解到一户人家只剩下二十来岁的两兄弟。两个年轻人只知道种地,丁点儿土地出产的粮食又仅够糊口,家里的房子破烂不堪,日子苦哈哈的。我觉得非常奇怪,都是青年壮劳力,出去打工不是能很大程度改善生活吗?真正入户调研我才知道,两兄弟不是没有出去过,出门前专门置办的行李箱还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摆着呢。可是,他俩的受教育程度连做苦力都不够,尺子上的刻度也不认识,到了城市简直寸步难行,没几天就打道回府了。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感慨万千。基础教育对人生的奠基作用绝不容小视,教育扶贫之路任重道远。

  这两年,我们依托民革党员陈伟志的新纪元教育集团,在纳雍实施“教育扶贫项目”,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教育帮扶模式:一方面充分调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到纳雍讲学,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选派当地教师外出挂职锻炼、考察学习,使他们在学习培训中认识到差距,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使更多学生受益。

  当前的教育扶贫工作,把钱花在人的培养上,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因为人才资源是最富的资源、最富的矿,我们要把这个矿开好。 (记者 张滢 采访整理)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