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3成 支出增速快于收入(2)

2012年03月16日 05: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其中,学杂费、食宿费、学习用品费、春秋游、夏令营等费用属于基础性教育支出;课外培训或辅导费用(含家教费)、课外读物费用、(带)子女观看演出及参观旅游的费用、参与学校或家长为教育子女自我学习的开支等则属于扩展性教育支出;包含借读、捐助学费等在内的择校费用则被定义为选择性教育支出;未明细内容的支出费用归入其他支出。

  研究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的选择性教育支出与扩展性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负担,而基础性教育支出平均仅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19.8%。

  这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数花在了课外辅导、择校等方面。在城市家庭年平均8754.4元的教育支出中,扩展性支出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

  对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消费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消费可能就会带来不小的压力。

  洪明告诉记者,家庭之间教育支出水平差距很大,19.1%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为2000元以内,而支出为9000元以上的为21.3%。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前20%家庭的教育支出为后20%家庭的4.5倍以上。这样的投入差距引起教育资源的实际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政府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孩子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洪明说,怎么弥补这种不公平呢?课外辅导、择校是主要的手段。而这两种手段都需要相当的财力、权力支撑,那些弱势家庭的子女与高收入、掌握更多资源家庭的子女之间就拉开了差距。

  调查显示,26.6%的家庭表示曾经支付过择校费、赞助费等教育支出,择校费用最高的达到8万元。还有一些家庭没有交纳择校费而实际择校,其中存在大量的以权择校行为。

  洪明告诉记者,除了择校,课外辅导也是家长弥补教育差距的一个方法。调查中,有76%的家庭有课外辅导或培训的支出。同时参加两个课外班的占38%,参加3个课外班的占16.7%, 18.7%的学生竟然同时参加了4个或4个以上的课外班。“许多孩子有两张课程表,一张是学校的,另一张是课外班的。”

  我国目前有两亿左右中小学生,按照洪明的推算,其中城市的占近一半,保守估计,我国由于学生的参观旅游、购买教辅用品、课外读物、观看演出以及课外培训等形成了大约6000亿元的市场消费额,其中各种培训消费大约为2000亿元。

  “为什么教育市场越来越火?”洪明认为,正是由于富裕阶层对教育的特殊需求,拉高了教育成本,抬高了教育市场价格,使得低收入家庭为了不让下一代处于不利地位而被迫进入这个市场。一些家庭因教致贫,部分家庭因高额的教育消费而提前退出竞争。一流高校里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减少,每年高考都有大量学生退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的统计显示,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但这一数字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个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作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市场是掐尖儿的、逐利的,政府、公益组织一定要看到弱势家庭的困难,对弱势家庭的子女作出一定的补偿,以弥补由于收入等因素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洪明说。

  教育消费怎样才合理

  对洪明来说,调查城市家庭教育消费让他看到了大多数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大多数家长明白,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挤占了孩子的玩的时间,可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自己的孩子不上,担心将来会落后。”洪明说,家长是焦灼的,认为孩子童年幸福了,未来就不会成功。摆在绝大多数家长面前的路径就是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这对家长来说是最安全,也是最简单的路子。

  在调查中,他发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其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就越强,越倾向于赞同“不要输在起跑线”、“高投入高回报”等观念。

  然而,并非高额教育投入就一定能带来高额回报。

  辽宁某城市有个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儿子考取了沈阳一所重点中学。母亲为了让儿子更好地学习,卖掉了家里的房子,陪着儿子到沈阳读书。然而儿子到了这所重点中学后成绩只是中等,母亲很不满意,结果不仅儿子闹得要跳楼,夫妻俩也闹得要离婚。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些家庭已经把太多的支出押在了子女教育上。”洪明告诉记者,在美国,中产家庭的教育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的1.6%,但在我国, 中等收入阶层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6%,是美国的10倍。在教育上的过多消费必然会挤占家庭的其他消费,对那些贫弱家庭来说尤其危险。

  而且很多家庭在教育消费中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

  刘先生爱好广泛,女儿稍大一点,便开始教她打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但是,这一行为遭到了妻子的质疑和反对。妻子认为刘先生虽然各种运动都喜欢,也能打两下,但都是靠自己摸索的,不正规,自己教会把孩子教坏。应该把孩子送到体育馆去跟教练学,这样才能学得正规。刘先生觉得打球就是玩玩,没必要什么都找教练,但又觉得妻子说的似乎有道理,怕把孩子给教错了,于是便决定把孩子送到体育馆去学。

  “我们要不要把什么都送到教育市场上去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从市场上购买的教育会得到什么,同时又失去什么?”洪明说,如果我们将孩子送到专业化的市场中,孩子有可能得到相对专业的技能,而这些专业化的技能对于一个未必从事该专业的人来说可能是可有可无的。但相反,孩子将因此失去亲子之间的游戏、沟通、协调,这些无论如何都比一点点专业化的技能更重要。

  不过,中国的大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未来发展有更多可能,往往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里。

  调查显示,有28.1%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可以“不计成本”,一半以上(57.4%)的家长依然认为教育投入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9.4%的家长相信“高投入才能高回报”,38.3%的家长认为可以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适度负债”。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 李松涛 潘圆

【编辑:官志雄】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