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汉字守护人杜道生:一生清苦 不因时俗所动(图)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06日 14:45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杜道生在翻看自己的作品。
杜道生在翻看自己的作品。
1937年,杜道生从北京大学毕业。
1937年,杜道生从北京大学毕业。

  杜道生曾师承胡适、闻一多、沈兼士、钱穆、马一浮等先生,精通文字学,被誉为“汉字守护人”,却罕有著述行世,少为外人所知;他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把儒家学问内化为人生信仰

  3月27日,薄阴的天,没有阳光,但很清爽。四川师大柳堤上的柳树绽放出朵朵新芽,细嫩的柳枝在春风中微微摇摆。

  百岁老人杜道生戴着一顶深色毛线帽,安静地坐在圈椅里,闭目养神。若是来了客人,一般都是儿媳妇张秀珍招呼。但是,他也不愿意显得自己“失礼”,一个劲儿热情地招呼客人:“请坐,请坐。”客人告辞时,他也要坚持站起来,嘴里念叨着:“要送!要送!”

  一辈子北上南下走了不少地方,但他仍然说着一口纯正的乐山话,吐字清晰。

  杜道生罕有著述行世,少为外人所知。但四川师大的师生对他景仰备至,他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胡适、闻一多、沈兼士、钱穆诸先生的学生,还曾拜入马一浮的门下。他熟读经典,能背诵《说文解字》、《四书》等众多古籍,甚至连注疏都熟读成诵,被称为“活字典”、“汉字守护人”。更关键的是,他不是将这些当成一门学问,而是内化为自己的信仰,身体力行,表里如一,像一个真正的仁者那样恪守一生。

  为人:当世颜回

  生活

  黄昏的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里,青年学子往来匆匆。这时,从文学院一幢青砖灰瓦的两层旧楼里走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紧不慢地一步步走向学生食堂。

  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竹篮。身穿打着补丁的蓝布中山服,戴着黑边圆框眼镜,满脸皱纹,一把白胡子。不明就里的学生,以为他不过是一位年迈的校工。

  老人将一个破旧的碗递给食堂的师傅,要了三两米饭,一份回锅肉,一份素菜。刷卡后,将饭菜放进竹篮中,便又步履蹒跚地往家里走去。

  在2008年以前,几乎每一位四川师大的学子都曾见过这幅画面。这位老人姓杜,字高厚,号道生。他出生于1912年10月,如今已百岁。

  他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栋旧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原是用作办公,房间窄小、破旧。学校多次分配新房给他,他都拒绝。杜道生的学生、四川师大文学院教授周及徐说,直到2008年春,趁他生病住院,我们才“强行”给他搬了家。

  吃饭时,老人照例要喝一杯酒。老人很爱喝酒,酒量也不错。凉椅下,常常堆着很多空酒瓶子。饭后,老人并不洗碗。他将少许开水倒在碗里,用筷子轻轻搅动。待水稍冷,一饮而尽。随后,用破布条将碗擦拭干净。

  在床架与书架间,老人架了些竹竿,上面挂满了破布条。此外,屋里还有些旧鞋子、旧纸盒、旧盆子、旧草帽,全是老人用旧了舍不得扔的东西。

  在老人看来,一切物品都是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对每样东西都要珍惜,不用到实在不能用,绝不轻易抛掉。老人坚决拒绝一般家庭认为必不可少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即使晚上,也很少开灯。生活用品大多取之天然,下雨时戴草帽,天热了用蒲扇,盆子等器具多是用木头的。他说: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境界

  每一个曾经走进杜道生家里的人,都会被眼前的一幕震惊。

  老人的家是两间共10余平方米的狭小办公室,两屋之间有一个窄窄的门洞。里边是老人的睡房,里面一张上世纪60年代学生寝室用的上下铺窄木床,一个连漆也没刷的简易木制洗脸架,其余则全是各种资料。外边一间屋是老人的客厅、书房、饭厅兼杂物间。窗下竖着放了一张用了40多年的旧书桌,书桌上四周都堆着书,几支毛笔插在一个破杯子里,旁边是墨瓶和几个大大小小的放大镜。这些东西摆完后,只剩下一块巴掌大的地方。这点地方既是老人读书写字的书桌,也是切菜的菜板,还当吃饭用的饭桌。

  与杜道生往来密切的四川师大青年教师李里说:“杜老的简朴生活除了出于对自然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安贫乐道人生境界的追求。”

  一家电视台采访杜道生,问他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他对记者说:孔子最称赞的弟子是颜回,而颜回的生活就是“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老人的生活有条不紊,异常严谨。老人的儿子、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杜厚忠多次提出接父亲同住,或者请个保姆照顾他。对此,老人断然拒绝。他说:“老年人只要别人一照顾,自理能力渐渐丧失,我只要动得,就要自己照顾自己。”

  老人95岁生日时,李里撰写了一副贺寿对联:道继孔颜寿追尧舜,生如松柏气似竹梅。李里说:“杜老是真正体会到颜回快乐的人,所以他过着那种清苦的生活仍是乐在其中。”

  每有著述,杜道生必以蝇头小楷誊写整洁,自费油印,分赠友人和学生。油印资料的费用,就是用艰苦生活节约下来的钱开支。他说:“这就是弘扬传统,为往圣继绝学。”

  周及徐说:“杜先生信仰中华文化的伟大,做学问,教学生,终生不已,不为世事所改、不因时俗所动。他研究《说文解字》和《论语》,不是将其当成一门学问,而是当成自己的信仰,真正地按照儒家的原则来做人、做事,并且恪守一生。”

  情感

  杜道生一生命运坎坷。13岁时母亲撒手人寰;50多岁时,原配夫人张淑华染病离世;随后,年仅16岁的二儿子杜厚瀛不幸夭折;96岁时,75岁的大儿子杜厚忠也因病走在了他的前面……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中最最不幸之事,他皆已尝尽。

  在面对常人所谓的人生苦难时,老人表现出超常的泰然、平静。他常对弟子说,我最喜欢清朝学者王先谦先生注解《庄子》说的九个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杜道生与其表妹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

  四川师大中文系原系主任张振德曾讲起这段往事:解放时,杜先生的表妹夫、一位国民党军官以反革命罪入狱,一家数口孤苦无依。杜先生始终每月按时从自己的薪水中寄去生活费,供养表妹一家的生活、子女读书。后来,杜先生与这位表妹结为夫妻,二人相濡以沫。

  上世纪80年代,那位国民党军官出狱重获自由。收到前夫的信,表妹哭了一夜。她既盼望与前夫团聚,又割舍不下现在的家庭,她让“表哥”拿主意。

  杜道生也犹豫了很久,才作出决定:从私心来说,不愿意表妹离开;但勉强让表妹留下来,自己不安心。最后,他选择退出,让原来的一家重聚。

  这一年,他已经70多岁。张振德说:“杜先生自此孑然一身,独自生活,以读书、教书为乐。”多年后,杜道生自己回忆说:“放她走,余生孤独也心安。”

  中国古人说,知者乐,仁者寿。但有时长寿是一种痛苦,又谓:寿则辱。

  2008年的一个午后,李里去看望杜道生。推开门,他看到老人竟横睡在地上,全身沾满了屎尿,神志还是清醒的,只是爬不起来。问他,才知道已经摔倒地上3天了,因没人知道,就一直躺在地上。

  在医院治疗10多天后,老人竟奇迹般地开始好转。这时,更大的打击又来了——75岁的儿子杜厚忠因脑溢血压迫食道神经不能进食而住院。

  儿子和父亲的病房就在一层楼,门斜对着门。儿子因吃不进食物,瘦得皮包骨。96岁的杜道生每天输完液,就拄着拐杖慢慢走到儿子的病房,坐在儿子床边。在昏暗的病房里,静静地守着垂死的儿子,好像是要苦苦留住这唯一的血肉至亲。

  最终,儿子还是走了。几个月的悲伤后,老人又乐观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周及徐说,杜先生历经坎坷,而终能战胜悲伤,豁达宽厚,恬淡安然。对于古代先贤,先生最推崇孔子,常引《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每读这一章,我就想到杜先生,先生是《论语》精神的躬行者。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