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众日报:高校财务公开制度关键在“落地”

2012年04月20日 15:02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一个月内,长春大学师生茶余饭后议论着该校原副校长门树廷受贿一案:2003年至2011年间,门树廷利用自己负责学校后勤和基建的职务之便,索取和收受他人贿赂939万余元。实际上,门树廷一案并非个案,这几年频频有高校领导,尤其是主管后勤和基建的领导被曝贪污,随后牵出一系列相关部门的人员,“高校腐败窝”一度成为流行词。(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在现行的语境里,相较于“9年受贿939万”在数字上带来的触目惊心,更让人惊愕的,无疑是“副校长”的贪腐身份。而当门树廷案只能被定性为“高校腐败窝”的一个切面时,高校教育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收紧,便显得尤为迫切。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适用所有权力的运行。置之于“112所211工程学校无一实行财务公开”的背景之下,对于“门树廷们”,更为确切的解读应是,手握行政职权却游走在松弛、不透明的高校财务制度下的投机者。反思的切入点,清晰地指向了对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梳理。

  某种程度上,高校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清水衙门”,招生、科研项目、基建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有了充裕的经费流动。加上自主决策权被逐渐强化,高校管理者对财政拥有了更为开阔的使用、调配权;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始终未能更新,与高速增长的办学经费呈现深度错位,这便给“象牙塔里的贪腐”埋下了“恶的种子”。

  高校办教育,本属非营利性行为。公立高校的运行,也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学生缴费、校友捐赠等,资金的这种来源属性,决定了高校的财政预算、决算应当同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一样,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的监督。虽然说,高校财务不同于“三公消费”,利益牵涉面更为狭窄,公众关切程度也相对较弱,但从激活纳税人权利、遏制高校贪腐层面来看,营造出宽口径的监督体系,完全在情理之中。

  遗憾的是,在透明公开已成共识的环境下,政府方面开始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而本应纯粹办学的高校,却在财务公开上始终无法走出“画饼”状态。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发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公开作了基本要求;201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高校财务公开再次被予以细化和重申。除此之外,《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条款,也都指明要求财务公开。应该说,高校财务公开的制度化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毕,约束效力已经形成,财务公开并非无据可依。

  高校财务公开,根本上是建立一套针对权力的制衡机制,执行动力不足或者遭遇“软抵制”在所难免。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制度在遭遇搁浅之时,它的威严当以严苛问责的方式体现出来,而非对高校的无动于衷选择观望。从这点来看,高校财务公开制度,显然留下了过于宽泛、弹性的空间。

  高校腐败案只是观察高校的一个窗口,它让人窥见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力失序,也反证出推行财务公开的紧迫。公立高校何时能实现向“透明高校”转型,将取决于高校财务公开制度能否顺利打破落地僵局。(熊志)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