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孔融让梨”映射的教育困惑

2012年04月20日 16:2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如果你是孔融,会不会让梨?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位学生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

  一个红叉引起强烈的舆论关注,这恐怕是当事人所没有想到的。“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其实就是一个“向左还是向右”的站队问题。一只梨的选择题,打破了人性、价值和道德的“潘多拉盒子”,几乎让人无法取舍。“让”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弘扬。教育本身就兼备德育的功能,甚至要将其作为第一要素。因此,“对与错”之间,在教育者看来,就是“是与非”的价值认同问题。“让”是一种道德要求,一种主流,一种无以回避的价值取向,“不让”所包含的自私注定难以被教育本身所容忍。

  强化了德育与价值引导,对于纯真的个性、多元的选择,以及真实的表达,就会是一种漠视与扼杀。“不让”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出了“自己心里话”,敢于表达真话又是做人基本的素养。如果为了得高分,或者取悦于老师,说出违心的话,这样的人岂不是无德?之前有调查显示,现在学生的作文假大空,甚至编造一些事例,这里面有没有某种教育方式下的无奈?

  德育是一种素养教育,尊重个性与真实表达,亦是一种素质教育。“向左”还是“向右”一度让人找不到方向。是教育的思路出了问题,还是方法出了问题,关系到问题的定性。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两种看似矛盾的对立面,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决定着我们对于教育的认同,以及对方式的改变。

  让是一回事,尊重选择又是另外一回事,相同是基于“素质教育” 的目的———从价值到个性。如果将教育的目的视为“道”的话,那么如何将两者融在一起,就考验着教学这个“术”的水平。于此,老师能否告诉学生,从价值的角度,“让”是一种美德;你说出自己心里的话,敢于真实表达也值得鼓励。从价值选择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叉”让学生受一番德育,但为什么不能通过表扬,给其“真实品行”以鼓励和激赏呢?让所有人都知道,在答案上你可能错了,但在做人上,你却是成功的。

  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处境却原地踏步。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急迫相比,教师的素质似更重要。其实,我们不缺可塑可培养成天才的学生,也不缺素质教育的意识,但缺如何真实落实这一理念的人才。“孔融让梨”的教育困惑,其实就是师者缺失的困局。(堂吉伟德)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