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乡村教师17年倾尽家财买奖状 被指缺失社会认同感

2012年05月18日 13:58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广东肇庆市一名乡村教师杜伟新,17年间倾尽家财,购买“共和国之星”等各种证书200多个,花费超过10多万元。这些支出占了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除了吃饭、抽烟和为母亲治病,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获奖上。家人称他现在穷得只剩也下奖状了,并呼吁有关部门查处骗人评奖。(5月17日《广州日报》)

  从古至今,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韩非子在《八经》中言:“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邓小平认为奖惩制度“重在鼓励,重点在奖”。于是,荣誉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成了僧多粥少的稀罕物。荣誉的生命力,就在于稀缺性;当荣誉泛滥成灾,激励机制也就被抽离、掏空了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精明的商人从来都不缺乏灵敏的嗅觉和犀利的眼光,他们总是善于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符号,进行商业化运作。“共和国之星”也好,“国际杰出专家”也罢,批量生产的“高帽”,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诱饵”,引诱那些对荣誉趋之如鹜的“鱼儿”。

  在精心编织的骗局面前,上钩者大都是一些弱者。虚荣心作祟也好,成就动机驱使也罢,每一个受骗者的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理由。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杜伟新对诗歌情有独钟、如痴如狂,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了700多首诗歌。生活在虚构的想象世界的他,迫切地需要真实的生活世界的认可;而五花八门的“荣誉”,层出不穷的“表彰”,就成为他通往认同之路的垫脚石。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如果这些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内心的紧张就会持续并发酵,导致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获奖专业户”一意孤行的背后,是社会认同的匮乏。他太需要自己的观众,太需要被“围观”;在别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他却孤独地乐在其中。

  在杜伟新的身上,也许隐含着一个群体或阶层生存状态的复杂信息和集成符号。乡村教师像一根上紧了的发条,既面临着生存困境,也面临着素质难以提升的发展困境。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待遇低,社会认同不高,乡村教师也面临着地位困境。超负荷的工作任务,沉重的生活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心理负担日积月累,必然会导致偏差行为。

  面对“获奖专业户”,不论是不闻不问,还是冷嘲热讽,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让骗人评奖无处遁形。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为乡村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杨朝清)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