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过分关注自我易致考前焦虑 宜取平和心态

2012年06月01日 17:01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考前如何摆脱焦虑情绪

  ——东北师大附中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刘玉新一席谈

  迎接高考是一个漫长的赛跑过程,现在即将到达终点,是最终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对每位同学来讲都是一种挑战。在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出现的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情绪的变化,许多同学产生焦虑情绪。如何合理调解考前心理?近日,记者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刘玉新。

  刘玉新告诉记者,高考前,同学们出现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自我感觉学习时间不足,复习得不充分。这类同学往往在性格中具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性格特点决定了无论何时你都认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是真的在以往的时间里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所以现在有些焦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刘老师认为只要做到目前你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就可以了,时光无法倒流,接受更易使心态平和。二是有一些同学成绩忽高忽低,引起情绪的变化,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大多数同学的变化也都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因此影响情绪。三是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合理的比较造成焦虑。有的学生愿意和同学进行比较,有的家长愿意和已经上了大学的亲属进行比较,总之比较不会带来成绩上的任何变化,反倒容易引起人心态的波动。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你永远成不了别人,所以盲目地比较是毫无意义的。要记住,不要盲目攀比,战胜自我就是成功。四是考前对自我的过分关注造成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其实任何一个人一旦对自己过分关注了,就会发现问题,因为我们都不是完人,所以平常心态是最重要的。

  如果出现了焦虑情绪怎么办呢?刘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支招:对焦虑要有一个正确地认知。按照心理学中著名的叶克斯——道德生曲线,当一个任务是中等难度时,那么焦虑值低与高都不利于完成任务,即如果我们面对高考,焦虑值中等是最好的状态。高考前同学们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反应,而且有利于大多数同学取得好成绩;在考场中也是如此,考试时出现适度焦虑,能充分调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做最好的反应与信息提取。所以适度焦虑不是坏事,大家不要过分在意。再有就是以平常心态对待高考。高考前,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够得着的目标”,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实力能力水平,还有一个是通过努力可实现的水平,这个水平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将目标确定在这个范围之内,人就会有动力,反之就会放弃,目标要适当,不要超过自己的实力。

  刘老师特别嘱咐考生考前要注意几个事项:防止大脑出现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后,由于脑细胞赖以工作的血流量和氧的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工作能力下降,便产生了疲劳。这时如果强制大脑继续工作,就可能超过了大脑工作能力的限度,大脑便会“罢工”,完全处于休息状态。因此,学生在大脑疲劳时要及时休息,不要强制大脑继续工作,通过睡眠还有散步、游戏等活动方式,解除神经细胞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左右脑交替使用。左右脑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应根据学习性质,交替使用左右脑,有张有弛。交替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可以使大脑做适当的放松,有利于考前心态调整。不要完全打破大脑动力定型(不要完全打破自己的学习习惯),因为当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刺激依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做出的反应越来越恒定和精确,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依照一定的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习惯,考前不宜打破。

  刘老师建议广大考生劳逸结合,合理作息,保持充足的精力,自信应考。(记者 何威)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