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杰出校友谴责母校粗暴教育 引发应试教育方式讨论

2012年06月13日 16: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杰出校友”控诉母校谁该自省

  日前,两位现居海外的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80后”校友章立早和李萱,分别在网络上实名发文,谴责母校十多年前的粗暴教育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摧残,引发社会热议。

  【主打观点】

  仅批粗暴并未触及教育痛处

  “杰出校友”控诉母校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粗暴教育事件发生以来,该校迅速被推上舆论批判的巅峰。而在笔者看来,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更宽泛的视角出发,而不应局限于一所学校。

  尽管字字句句直指母校当年的教育失当之处,但两位校友选择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实名发帖,这一举动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与母校之间的简单恩怨。换句话说,两位作者是就她们所感受到的小学教育的共性问题,用一种较为激烈的方式提醒相关者不要再重蹈覆辙。

  那么,两位十多年前上小学的人发表的小学教育批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

  不可否认,当下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确实仍然存在粗暴教育现象。但是,就大范围来说,十多年来,我国的小学教育尤其是城市小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素质到教育教学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如果此时两位作者重回学校,她们也将发现——当年所亲历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不均衡的教育大背景下,教育资源争夺战早已聚焦为对名校教育资源的争夺。如果学生“小升初”时未能进入“重点中学”,在小学教育阶段产生的个体差距很有可能在中学阶段进一步拉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学成了应试教育最底层的链条,“小升初”成了决定学生未来命运的前奏。

  值得思量的是,两位作者作为“小升初”的“胜利者”,步入一路名校的“坦途”,为什么最终只选择把矛头指向小学?

  就应试的底层链条学校而言,塑造学生的重点,是向学生灌输只有拼命努力学习才能有好成绩,升入好中学,获得好出路。而当学校教育的场域转向名校,整个话语体系将完全改变。在名校,依靠重复记忆、强化训练所取得的好成绩早已不再重要,教育追求的是如何让学生变得更成功、更卓越,成为社会前行的先导者、引领者。通常也只有这些名校,才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殊不知,其教育选择之所以能够如此超然,恰恰因为它们采撷了层层考试筛选后的果实。

  两位作者身处名校场域多年,正如一位经验不足的大夫,只看到一些症状,没有找准病因就急着开药方。像她们这样仅仅痛批粗暴教育,对于层层叠加的应试教育实际并未涉及痛处。

  尽管如此,她们关注小学教育的情怀仍然显得极其可贵。笔者相信,只要她们多了解、多研究,一定可以通过自身所学、所感,总结出改进国内教育更深层次的方法与路径。这样,不仅母校受益,旁观者受益,就连她们本人,也能在对社会及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滢)

  【众评众议】

  控诉之前请先自省

  学业负担重、成绩压力大,是中国社会和教育背景所决定的。将体制的、时代的问题,加诸一所小学身上,显然不公平。作为成年人,人生的大部分积累来自社会。其眼中场景、口中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己的心境、胸襟有关。对“童年黑暗”过于执著,甚至因怨生恨,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保持并无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位“杰出校友”在实名控诉母校同时,是否也应反省一下自己?——旅加学者 陶短房

  不断追寻好的教育

  章、李二人所称的野蛮粗暴教育,如今已经大为改观。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抛弃基于环境与现状的传统,去重新想象教育,考虑怎样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接受训练的公民、受到言传身教的未来成年人,把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重新提上日程。好的教育,有责任去探索怎样让学生的身心更健康,心灵更阳光,与人相处能相互造就。也许,这才是章、李二人撰文之意义所在。——旅美教育工作者 南桥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