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归建公益组织支教偏远乡村 无资金支持自筹费用

2012年06月29日 09: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海归建公益组织支教偏远乡村无资金支持自筹费用
图为热情洋溢的Barefoot Youth在固阳县怀朔镇中心小学的合照。

  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先是留学海外,继而带着阳光与希望,走向中国西部、走进山区去支教。他们用爱为孩子们拼凑起外面世界的模样。

  他们在行动,在思考,更在收获。他们是千千万万海外学子中的一部分……

  孩子们,咱们约好的(海外学子回国支教系列报道①)

  ——“赤脚青年”支教纪实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吴琰说她会永远记得2011年夏天她与孩子们共唱五月天乐队这首《倔强》时的情形。

  今年7月,她和她的队友,将再度起航,目的地是云南寻甸,赴与孩子们的约会。

  为孩子广募善款

  吴琰、杨肖、郑晶晶是英国伦敦大学的留学生。她们对中国乡村教育有着浓厚兴趣,但身在英国,没有太多的机会参加国内的公益组织。于是这3个女生,于2010年成立“赤脚青年”支教组织(即Barefoot Youth,以下简称BY),实践她们支教的梦想。

  BY刚刚起步,没有外界资金的支持,志愿者们支教过程中的花销都是自费的。拥有无限热情的他们,在学校读书时,想到了用义卖面包的方式募捐。队长杨肖说,面包一部分是自己做的,一部分是从厂家进货。由于去年已经卖过面包了,大家对今年的募捐不再感到新鲜,收入只有125英镑,但是他们会把善款都带给孩子们。

  此外,负责后勤的郑晶晶还在做微博代购,代购丝巾收入的50%捐给BY基金,用于对孩子们的长期资助。他们还尝试发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来支持他们的活动,寻找资助者。

  内蒙古的支教往事

  2011年2月,BY团队派出了两名男生卢嘉川和郭锓,前往云南镇雄,进行了考察。两个男生,走了7天的山路,寻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子,了解孩子上学的情况。吴琰说:“那边山路很不好走,很落后,很多教室都是危房。”

  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政府不支持BY去支教。无奈之下,他们最终选择了内蒙古包头的固阳县二中。那里是杨肖的故乡。

  固阳县二中比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BY课上教孩子们英语、德语、日语的日常用语,课下孩子们就会用这些语言同志愿者们打招呼。“这使我们很有成就感。”杨肖说。

  结束了在固阳二中的支教,BY去了更加落后的怀朔镇中心小学。当地不仅条件艰苦,而且“读书无用论”盛行。第一节课,当BY的志愿者问孩子们,有没有长大以后想去外面看看、想读大学的,当时几乎没有人举手。

  他们曾经去一个女生家里家访,她奶奶死活不肯让她去念书,觉得没意义。吴琰转述她奶奶的话:“读回来了还不是种地,还不如早点帮家里养家糊口!”正是老一辈人的保守观念影响了下一代的正常发展。

  “赤脚青年”的支教梦

  这群在国内外高校学习的大学生们,在短短的十几天里,能够带给孩子们什么呢?“观念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也不是靠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我们不去做这个事情,那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去做了,也许100个人里有一个出来念书,以后对社会有贡献,这不也是一种进步吗!”

  吴琰说:“我们在国外可能也会遭遇外国人的不公对待,但我们会努力,争取出人头地。这种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也是我们想传递给那些孩子的。”

  杨肖说,去年在内蒙古包头,怀朔镇小学学生赵强,母亲患病,他父亲要在外放羊养家,没办法照顾母亲,赵强只好辍学在家帮助父亲。BY的志愿者得知此事,动员亲戚朋友,给赵强找了一个资助者,为他长期提供学费,使他能在固阳三中读书。杨肖有些惋惜地说:“15岁的孩子,才读初一,都给耽误了!”

  也许给孩子捐几本书、几个复读机、几千块钱,甚至牺牲和家人团聚的假期走进山区、走近孩子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但BY就是有这样的热情。杨肖说,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开展活动课的时候,BY会教孩子们唱歌绘画。上绘画课的时候,教室里面桌椅不够,很多孩子直接把纸铺在同伴的身上画。那认真的神情,给BY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Y教给孩子们很多歌曲,其中包括《HEY JUDE》、《倔强》。这群海外学子,用心在教孩子们唱“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还有“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吴琰说,他们离开的时候,当再次问起孩子们想不想去外面上大学,有一半的人举手了。今年夏天,BY又要出发了,他们面对的将是另外一群孩子,但是这是他们与孩子们的约定,与这片土地的约定。(古俊生 刘晓颖)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