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科研经费“黑洞”吞噬科研精神

2012年07月31日 13:53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刚刚公布的山东省2011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对省内4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多个科研项目利用假发票和虚假签字单据,套取科研资金。其中有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的名义分37次报销到佳木斯的单程车票1505张,金额高达28.36万元,占整个项目经费的近一半。(本报今日A04版)

  高校科研经费存在“黑洞”,对大家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这个“黑洞”如此之深,却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财政手段拨付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按理说,这些经费应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不得把项目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也不得用于国家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但在现实操作中,这块“唐僧肉”却俨然成了让人随意宰割的对象。

  据笔者了解,在有些高校,只要申请到课题,科研人员就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而争取到课题后,还得向有关人员打点,等经过层层审批,科研经费才到了具体负责实施项目的课题组手中。而有些课题组人员又通过挪用、虚报、私吞等手段侵吞科研经费,最终实际用于科研项目的费用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有数据为证。早在山东省2006年度的审计报告中就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了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等开支占了近六成。几年过去了,这种随意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科研经费滥用、错用和浪费,不仅在科技界造成急功近利的氛围,更可怕的是科研精神的丧失,毁掉一批原本很有前途的科研人员。因此,严把经费发放,加强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控制,是端正科研领域不正之风的关键所在。(郭静)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