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称高校艺术素养存显著群体差异 农村生明显低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20日 17: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调查称高校艺术素养存显著群体差异农村生明显低
喜爱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人数及占被测总人数比例分布图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向何处去

  ——江苏省内12所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调查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也影响着今后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易晓明带领调查团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境内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中,抽取了1440名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向他们发放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1%。今天开始,本刊推出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专题,敬请关注。

  调查结果

  艺术欣赏水平高于艺术知识的掌握

  该调查主要从学生的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四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每个学生艺术素养总分由这四个维度得分相加而成。问卷设定大学生艺术素养最低分为29分,满分145分。调查显示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集中分布于70分—90分之间。大学生艺术素养总均分明显低于问卷设定的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其中,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欣赏水平略好,而艺术知识的掌握和艺术表现能力明显低于中等水平。

  艺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文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专业(工科、理科、社科)的大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明显低于来自县城和城市的大学生,但和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比起来,没有差别;接受五年以上艺术教育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明显高于接受五年以下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接受校内和校外艺术教育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明显高于只接受校内艺术教育的大学生。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在其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艺术兴趣、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维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三个维度水平越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分数越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在性别、学业水平维度没有差异性。

  艺术素养处于低等水平的大学生人群主要集中于男生、理工科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低、接受艺术教育时间较短且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的学生人群。大学生艺术素养高分组集中在女生、文科专业、生源地为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时间较长且形式多样的人群。

  母亲的艺术兴趣是重要影响因素

  面对问题“我认为影响我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是”,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认为艺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在于自身的兴趣。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排第三位,处于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之后,表明大学生并不把学校艺术教育看做是提升他们艺术素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更多的将影响自身艺术素养的因素归因到自身兴趣和家庭艺术氛围。

  在社会文化氛围、高校艺术教育、母亲的艺术兴趣和父亲的艺术兴趣四个主要相关因素中,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相关性最高的首先是母亲的艺术兴趣,其次为大学生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再其次为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时间与类型都和学生艺术素养水平具有相关性。两者相比,与接受艺术教育的类型相关度更高,这说明校内外多途径的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

  71.0%的大学生认为判断美丑的价值标准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12.4%和6.3%的大学生认为判断美丑的标准在于社会倡导的主流和流行时尚。大学生认为最能体现“美”的前三项为和谐、善良和天然。85.3%的大学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只有6.8%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美、艺术本质的认识。91.7%的大学生认为艺术对人的主要作用为陶冶情感、愉悦身心,78.5%的大学生认为艺术对人的主要价值为丰富想象、发展创造,64.9%的大学生认为艺术对人的主要价值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见大学生已经充分肯定了艺术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具有明显的艺术偏好

  中西方艺术相比,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相比,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大学生人数很少。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