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吁营造机遇平等社会环境 打破农二代发展瓶颈

2012年08月22日 17: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通过教育营造相对平等的起点,让不同的人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发展,最后能否真正发展,取决于个人才能。”

  “农二代”是近年来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一个热词。“农二代”多是“80后”、“90后”,户口在农村,但生活、学习在城市或城镇,他们与上一代农民的成长环境有很大不同。

  现在看来,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农二代”的上学问题,无论是接受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面临很多困难。不仅如此,“农二代”的就业、购房、婚姻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关注。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发展困境?总的来说,可归结到社会大环境制约的社会流动性和个人主观上的努力。

  我自己从一个小村子出来,到了城市上学,后来到了美国工作和生活。我发现,很多人到美国,是为了寻找一个“美国梦”。一个肯尼亚移民的儿子能当上美国总统,一个贫民区长大的黑人能当上美国国务卿或是电视主播。所谓“美国梦”,本质就是一种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公正休戚相关。社会公正需要平等,平等有两种,一种是结果平等,一种是机遇平等。近年来,美国社会逐渐在缩小机遇差距。比如,尽可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让不论何地的学生都能享受平等机会。无论是福利比较好的纽约州,还是比较差的“穷州”,儿童所用的公共资源,如公立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相差无几。不同地区孩子不会因为家庭环境的差异,从小就掉队。

  从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层面的教育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地区财政差异明显。比如上海投入700亿进入基础教育,摊下来学生人均经费甚至会超过发达国家。但这种投入在其他地方很难做到。这种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失衡的局面,会让农民子弟人生的起跑点拉下很远。

  比如,农民子弟面临很多硬件环境上的欠缺。农村很多地方没有像样的书店或者图书馆,校舍和校车等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改善。在软环境方面,“农二代”面临着几十年延续下来的制度性歧视,户籍制度设置了诸多门槛。一个生在安徽、河南的孩子,不能和北京、上海的孩子那样享有均衡的机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很多农民流动到城市谋生,“农二代”因为户籍问题无法随父母就学或有质量的就学。数量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未来在发展上会面临诸多限制。

  要解决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性问题,一要努力改变制度,二需从教育层面作出一些改进的努力。

  从古至今,人类尝试过多种多样的社会流动方法,但人们最后发现,最合理的还是因才能选拔、提升和流动的制度,也就是“因才选拔”制度,这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解决“农二代”的发展问题,最终要靠这种制度。为了实现机遇平等,在教育机会上要给弱势群体适当补偿,弥补起初的不公造成的起点差异。总之,要通过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让不同的人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发展,最后能否真正发展,取决于个人才能。

  此外,“农二代”不必妄自菲薄,农家子弟有很多优势,比如为人谦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更有平等意识。一旦农家子弟能走出小环境,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这个群体的人在职场上更容易出成绩。事实上,“农二代”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人的阅历上,经历了两个世界的转变。这样“跨界”的人,更具同情心,更能了解他人的处境。超越自己,去感知他人,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存技能。

  总的来说,社会环境迈向机遇平等是时代潮流。但“农二代”没有必要等到那种机遇平等完全到来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农家子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光明而灿烂。(南桥 作者为旅美教育工作者)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