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为农村补充合格教师需治本之策

2012年09月05日 16:4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大学生支教与特岗教师计划都为农村学校教师缺乏解了燃眉之急,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做好文章。

  近来,媒体以“山里娃盼师留久一点”为题,报道了短期支教效果不明显,乡村学校仍缺乏合格、稳定教师的新闻。客观而言,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组织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支教,实施面向偏远农村的“特岗计划”,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的燃眉之急,化解了农村教师后继无人的窘境。但是笔者认为,除应急措施外,为农村落后地区补充教师还要从长计议,从制度层面做出调整。

  近年来,教育公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讲求人的“生而平等”,让农村娃、山里娃也能从小接受合格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不是争抢现有优质教育资源,而是努力消除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事实上,我国国民教育“城乡二元制”根深蒂固,许多基本法规、政策都把消除这一差别作为奋斗目标,但是多年来进展缓慢。

  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支教是好事情,许多山里娃第一次上了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小学生们学会了汉语拼音、英语单词的正确发音。但是多数支教生来了又走了。来过的年轻人了解了国情,历练了身心,受益匪浅,而农村学校情况依旧。有校长说,支教老师走后,音、体、美课又停了,原有英语课也没法上了:孩子们不愿再听带口音的英语课。而支教者不愿意留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待遇低。

  相对而言,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布点于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及国贫县,专业侧重于外语、音、体、美课等方面。由于针对性强,政策较配套,财政支撑有力,效果更为明显。该计划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数万名优秀年轻教师。

  但是总结经验,特岗计划仍需巩固,针对不同地区的补正措施还要完善。例如,除中央拨付专项资金保证基本工资外,由地方配套的保险、补助、津贴因各地财政情况不同而缺乏保障。在很多地区,由于在三年内特岗教师还不算是正式教师,特岗教师的继续教育、职称聘任都无法开展,这就使特岗教师在资历上很吃亏,地位模糊,影响到职业前景。甚至有些地区农村教师编制有限,特岗教师想留都留不下。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从大背景着眼,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合格教师不足的情况得不到根本解决,根源就是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低。从几次普查的数据看,教师本专科学历比例农村学校都比城市学校低30%以上,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老教师后继无人,代课教师替不下来。近年来,教师队伍几次大流动多是“逆向流动”,即农村、偏远地区的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发达地区。大批师范毕业生宁可学非所用在城里“漂着”,也不去农村任教。这里面有制度的漏洞:农村居住分散,教学点不成规模,而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师生比反而低于城市;也有社会文化的负作用:这些年从上到下的风气是哪里好往哪里跑。当然,投入不足、待遇过低是最主要的原因。

  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但时至今日,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教师收入高于当地公务员收入仍然是少见的新闻。一项教育根本法律出台多年,法的精神仍得不到落实,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法律得不到执行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谁的责任没有尽到? (陈宝泉)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