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大科研人员研发出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材料

2012年09月07日 0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广州9月6日电(记者 杨薇)中山大学6日对外宣布,该校科研人员找到一种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材料。校方称,这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国内唯一获正式批准的缺损神经修复材料,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的面市,将造福于因神经缺损而致残的患者,使他们恢复劳动与生活能力。

  此材料全称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简称“神桥”),适用于桥接神经缺损,是一种可替代自体神经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型材料。

  目前“神桥”已经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严格审批,正式获得准产注册证,获准临床使用与上市。这项研究还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此项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刘小林和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主的科研团队花费了近12年的时间完成。

  刘小林表示,神经受损的修复与重建非常复杂,“与其他组织结构相比,神经修复难在神经组织的生理特殊性和结构特殊性上,与肌肉、骨骼等组织相比,神经组织主要起到信息传递和内分泌的功能。”他同时也强调,周围神经多集中在人的手和脚等部位,这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因而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较高。

  据悉,每年中国大约有40至60万人群会因工伤、灾害伤、个人意外伤害等出现神经缺损,至少需要45万厘米的修复材料。

  考虑到周围神经的结构复杂性,外周神经损伤相关的修复材料很难模仿或人工制造。现今临床上较通用的手段一般采用挖肉补疮式的自体神经进行修复,但疗效并不理想。

  据了解,美国早在2008年就率先研发出修复神经缺损的同类材料,并获准临床使用与上市。刘小林称,几乎同一时间,中大团队也研发出了同类产品,但随后进行了近3年的临床研究观察后,才正式对外公布。

  刘小林表示,与美国同类型产品相比,“神桥”的技术更成熟,可存放于常温之下,并能保存一年之久,而美国同类型的产品,只能存储在零下40度的低温环境内。

  据了解,美国同类型的材料1厘米售价为1200美元,刘小林称,“神桥”的成本将可能比美国同类材料低一点。同时,他们正在研究能否在猪的身上提取神经作为原材料,若能成功,或许成本会更低。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可提供最长为5厘米的修复材料。科研人员已经在中国各大医院对医护人员如何使用“神桥”进行了培训。刘小林表示,“神桥”在临床上的应用不存在太大的困难。(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