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批小升初病态:全家总动员只为孩子上小学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28日 16: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江苏盐城21教育集团破解择校 按施教区就近入学

  家长吐槽当代学生负担:带着孩子做“拼命三郎”

  一个真实的幼升小故事:抢跑就是潜规则

  教育制度问题背后往往是人性问题

  家长病人

  全家总动员,只为上小学,正在成为今天中国大中城市的“风景”。

  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焦虑,随着社会转型的躁动,正在向“幼龄化”趋势下移。如今,连“幼升小”都已成为要掌握攻略、阅读秘笈、殚精竭虑、寝食难安的一项工程。家长们期待并相信,通过为孩子抢占一所“还不错”的小学的名额,能给孩子的未来上一份“保险”。虽然并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能证明,这份“保险”的可实现性。

  人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病了;但很少有人想过,病根或许就在我们身上。家长们对“牛小”趋之若鹜,根源之一固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社会评价标准单一,以及社会各阶层地位和收入的差距,但人们在把板子打向“制度”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正作为“制度”的参与者,甚至是推波助澜者,共同营造了这种有些“病态”的社会现象。

  没有人能真正自信地说:我是无辜的受害者。

  “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好比养一盆花,在播种、培土、施肥、浇水等工序之外,更多的关爱方式,却是等待,是注视着它,让它享受阳光,在风中摇曳,默默积蓄花开的力量。

  九月的“起跑线”

  又一批孩子开始了小学生活,然而家长们为孩子上小学的准备,从半年甚至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家长们坚信,要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必经之途。尽管取消“择校”已呐喊了多年,但现实中,为了抢占心目中的起跑优势地位,家长们仍然费尽心机、各显神通

  本刊记者/王臣 陈薇

  9月3日早8点,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官方微博发布路况:全路网严重拥堵,交通指数8.5,平均速度:20.9公里/小时。其中:二环内严重拥堵,二环至四环间严重拥堵,四环至五环间中度拥堵。

  这一天,感慨“交通压力大”的微博数量达到上百万。

  “开学第一天,北京交通太夸张,开车上班堵了三个小时在路上,刚到单位,手脚麻木加头晕目眩!!!”

  “开学第一天,以为出了交通事故了,后来发现是到了一所小学门口,都是家长。”

  ……

  但是,不过是一些新上学的“一年级小豆包”为什么会给交通制造这么大的压力?

  家住朝阳区的小雨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母亲张琳为这一天做了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每天督促儿子早睡早起,开学前一晚,8点就把孩子“摁床上”,以便确保第二天早上6点顺利起床。之后,他们要一起赶地铁,到几站地远的另外一个学区去上学。

  小雨虽是刚刚加入数量庞大的“择校生”群体,但这股择校热潮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蔓延至今,越来越旺。2009年初,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晓东教授的主持下,辽宁、江苏、广西、山东及宁夏5个省(自治区)10个大中城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接受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择校行为调查”。调查显示,12183个有效样本量中,有4973位学生属于“择校”,占学生总数的40.5%。

  而在今年1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中更指出,一些地方的择校已明显由“小升初”延伸到“幼升小”,甚至更向前延伸到“择幼儿园”开始,一些中小学就近入学的学生比率,只有不到20%。

  如果将中国义务教育比做一个人的身体,那么择校热无疑是它最奇怪的症候之一。它看上去像发烧,但怎么也降不下温。它是身体的病态,却同时维持着它的亢奋。它被诟病和唾弃,亦被追赶、趋之若鹜。这似乎是一个终极命题、一个囚徒困境。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